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正式制度安排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发生了“异化”,全行业亏损,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西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何结合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产权制度,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重任,就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针对当前西部农村合作金融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立足西部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制度选择以及经营绩效、制度缺陷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思路。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为全文作理论铺垫,阐述了合作、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的内涵和联系,并指出了合作金融的特征和演变。第二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特点和经济特征的分析,认为西部农户仍处于“道义小农”向“理性小农”过渡的阶段,指出合作制是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的主要选择。第三章经营绩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就经营效率而言,西部农村信用社确实扮演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但支农水平有限;农民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用社过度强调了抵押品与担保,而不是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甄别优质贷款客户;就发展潜力来说,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均费用较高,且基本不具备金融创新能力;就中介效率来看,西部存款动员率和金融中介率高于中部。第四章为西部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缺陷。从制度层面来看,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产权模糊、残缺不全,治理结构混乱;新一轮改革采取的县乡统一法人模式和股份合作制银行模式,虽有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农信社陷入多头管理窘境等问题。第五章在以上经营绩效、制度缺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农信社制度创新的思路。如在产权结构上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内在机制、创新内控管理制度、创新约束激励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