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语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不同语类的结构差异,国内鲜有学者对同一语类范畴中的不同语篇进行研究。实际上,同一语类中语篇的不同成分,即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也有较强的交际功能,其中可选成分的改变则是引起语类千变万化的根源,他们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而新闻话语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话语的风向标,其中灾难性新闻由于其具备时效性和冲突性等特点,因此更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从语类的视角出发,选取具有不同文化根源的空难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即以中美两国较为权威性的新闻社即新华社和美联社对同一空难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作为研究材料,探寻该种语类的语类结构潜势,并分析其在两家报社的表现差异,揭示导致差异的新闻报道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及意识形态。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类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对语类结构潜势的决定因素—语域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空难新闻语篇在语场方面大量使用及物系统来表现灾难发生的一系列行动,在语旨方面一般采用陈述语气避免主观表达,在语式方面则采用按重要性排序的倒金字塔结构来分布信息。结合空难新闻语篇语域配置的特点,同时借鉴了Martin的“段”与“相”的概念,本文将空难新闻语篇结构划分为标题、电头、导语、结果描述、背景介绍等成分,确定了空难类新闻语篇语类结构中的可选成分和必选成分。 通过对40篇空难新闻语篇语类结构程式的统计与分析,本文一方面总结出所收集的空难新闻语篇的结构潜势程式并对此进行对比,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程式中可选成分的数量、频率和顺序的统计,发现新华社的空难新闻报道一般采用总体概括的方法,在结果描述和反应展现中投入较多笔墨,而美联社倾向于细节描写,且在背景介绍部分篇幅较长。这些特点突出体现了两国媒体形成的新闻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倾向,即中方媒体注重灾难新闻的舆论向导功能,注重报道中数字的体现以及各方救援反应,不会突出新闻的负面影响。美方媒体倾向于追溯背景、探究原因、强调冲突。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美空难新闻语篇语类结构潜势的对比分析,将语类结构与文化语境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丰富语类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其研究发现也有助于人们从全新的层面认识空难新闻报道的构建方式,丰富新闻报道者的新闻语篇编辑技巧,提高读者对该类新闻语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从而使得该类新闻报道得以最佳方式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