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使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已成为防治土壤真菌病害的一种普遍性措施。然而,商品化的精甲霜灵·嘧菌酯·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存在持效期短、脱落率高、高剂量下抑制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等问题。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该药剂对水生生物剧毒,导致在水稻田中的使用受到严重的限制。微囊化技术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并优化合成条件。探讨微胶囊的释放行为和缓释机理。初步评价精甲霜灵·嘧菌酯·咯菌腈微胶囊种子处理剂对花生幼苗的安全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评价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在水稻叶片上的铺展性和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本论文的工作概括如下:1.精甲霜灵·嘧菌酯·咯菌腈微胶囊种子处理剂:(1)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精甲霜灵·嘧菌酯微胶囊,最优剪切速率为16000rpm/min,微囊的平均直径为3.951μm,粒径分布窄(0.261-12.3μm)。(2)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粒径分布仪(LPSA)表征微胶囊。结果表明:微囊接近球形,均匀分散,形貌没有明显缺陷,粒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微囊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能够延长农药的持效期。(3)将20%咯菌腈水悬浮剂与上述微胶囊复配制备成精甲霜灵·嘧菌酯·咯菌腈微囊悬浮种衣剂,并进行发芽率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药种比=1:500时,微胶囊药剂处理组的花生种子发芽率为91.7%,和空白对照相当。(4)采用室内盆栽实验,使用剂量4.4、2.2、0.367、0.22、0.157 g a.i./kg seed处理花生种子,评价微胶囊种子处理剂和传统种子处理剂对花生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比得知,在高剂量4.4 g a.i./kg seed时,传统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组的花生幼苗的出苗率、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株高、根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微囊悬浮剂处理对花生幼苗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微胶囊种子处理剂能够提高花生幼苗的叶绿素a(Ca)、叶绿素b(Cb)、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2.吡唑醚菌酯微胶囊悬浮剂:(1)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945μm,粒径分布较窄(0.815-8.674μm),包封率(EE)为96.86%。通过OM、SEM、FTIR、差式热量仪(DSC)和LPSA表征微胶囊,微囊接近球形,无明显缺陷,粒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此外,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的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2)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在40%甲醇:水溶液中的释放行为并对释放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结果的n值为0.5236,微胶囊的释放机制是扩散-侵蚀。(3)测试了微囊悬浮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乳油对斑马鱼的LC50=0.05 mg/L,而微囊悬浮剂对斑马鱼相对安全(LC50=0.413 mg/L),急性毒性降低8-9倍。(4)药剂在水稻叶片上的铺展实验表明:有机硅助剂QS-302能够明显的降低药剂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防治穗瘟,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制剂的防治效果为85.03%,优于对照药剂春雷霉素-三环唑22%SC(81.36%)。因此,微胶囊制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