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之间能否建立快速稳固的结合主要取决于种植体表面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活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钛种植体表面在制备完成之后的保存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生物学老化的过程,使得种植体表面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显著降低,从而导致种植体骨整合能力的下降。本研究联合应用液体浸泡保存和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处理多孔纯钛种植体表面,并对处理后的各组表面进行表征以及体内外生物学效应评价。首先,制备出新鲜多孔钛表面(SLAnew),在空气中保存4周的多孔钛表面(SLAold),在水中保存4周的多孔钛表面(modSLA),在空气或水中保存4周后经紫外线处理的多孔钛表面(UV-SLA, UV-modSLA),共5组表面并分别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在水中保存可使钛表面保持亲水性并有效隔绝碳氢化合物的污染,且在钛表面自动生成了一层直径约15nm的致密纳米级颗粒;紫外线照射可赋予钛片表面超亲水性,高效清除钛片表面的碳氢化合物,并使钛片表面获得羟基自由基和Ti4+阳离子活性位点。在上述5组钛片表面培养MC3T3-E1细胞,观察比较细胞在各组表面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情况。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钛片在空气中保存4周后,表面的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均显著降低;在水中保存则生物学活性下降不明显;紫外线处理能恢复并进一步提升老化钛表面的生物学活性;浸泡保存形成的纳米形貌也有助于钛片表面细胞的早期增殖与分化,在水中保存4周后具备了纳米结构再经过紫外线处理的UV-modSLA表面,表现出最强的生物学活性。然后,我们将上述5组表面的种植体每组32枚,共计160枚,植入40只新西兰兔的股骨和胫骨干骺端,分别于植入后3周和6周处死,取股骨干骺端的标本进行扭力测试,取胫骨干骺端的标本制作硬组织切片观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紫外线照射处理的两组钛种植体表面的种植体-骨接触率(BIC)和骨量(BA)显著高于其他组;UV-modSLA种植体表现出最高的扭力峰值。本研究探索了多孔纯钛种植体表面制备完成之后在不同媒介中保存4周并经过紫外线照射处理前后的理化性状和体内外生物学活性变化情况,发现多孔纯钛表面在储存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水中保存的钛表面受到碳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且出现了纳米级结构;紫外线处理能清除钛表面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恢复并进一步增强钛表面的生物学活性。在水中保存4周后具备了纳米结构再经过紫外线处理的UV-modSLA种植体,表现出最佳的生物学活性和骨性结合强度,为临床开发新一代种植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