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De Bondt和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了吗?》(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该文是实证检验美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的奠基性作品之一。至此之后,股市上的过度反应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在传统主流理论中,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认为股票市场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股票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因此,该理论对于实证发现的过度反应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新近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到金融领域,通过对投资者心理的研究对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而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发展还不足20年,只能算是一个新兴市场。同时,我国经济又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股市这种“新兴加转轨”的时代特点,使得其既有一般股市的共性,同时又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结合我国近几年股市的波动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并提出政策建议,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股市过度反应现象的理性判断,有助于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又可以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定程度上减少非理性投资造成的损失。同时从宏观角度看,可以防止、减弱我国股市的大起大落,消除股市大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股市的稳定运行。因而这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分析过程中,论文通过构建一个正向反馈交易模型,来解释股市过度反应现象的形成机理。股票市场被看作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按照所掌握信息的差别,将投资者分为非理性投资者、知情理性投资者和被动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属于信息劣势一方,依据前期股价的变动,在价格上升时买入下跌时卖出,使股价在上涨和下跌时都超过其内在价值,从而出现过度反应。知情理性投资者不仅掌握市场信息,还可以获知非理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利用这种非理性使股市过度反应进一步加剧。在对相关实证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借鉴了De Bondt、Thaler(1985)的方法,对上海股市A股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已经有学者对于之前的股票市场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仅以最近3年为考察期。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市的确存在过度反应,并且比美国股市过度反应的程度更大,中国股市还远远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的标准。最后,将前面的分析与我国股市的实际相结合,分析导致我国股市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论文认为导致我国股市过度反应的原因主要有:(1)中小投资者众多。(2)机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3)政府对股市监管不当。(4)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做空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缓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投资者的主体结构,着重培育机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素质;提高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理水平,通过法制化、规范化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加快金融创新,引入做空机制。就目前来看,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金融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