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水稻在整个生育期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病虫害的危害,稻瘟病就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尽管可以通过农药等化学药品进行控制,但是这样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农药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对水稻进行稻瘟病的抗性改良,使水稻在自身层面抵抗稻瘟病的侵害,是当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水稻进行抗病改良,主要的方法就是导入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因此对抗病基因的克隆,研究抗性基因在水稻抗病过程中的表达过程,同时进一步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增加水稻抗病基因的储备量,来使水稻抗病基因多样化,适应不同的稻瘟病菌种,不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本课题研究的就是对抗病基因R6的精细定位和对新的抗病基因的挖掘这两个方面进行的。1.R6是本室已经初步定位的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在长期的育种应用中,表现的抗病性都十分优良,为了精细定位R6,发展了含有1800株的HD9802S/R6BC3F2群体,从中筛选到69株重组单株。利用重组单株的信息,将R6定位到GDAP26-H22和Z13-O6这两个区域,分别记为R6-1和R6-2。GDAP26-H22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250-KB,在这个区段还未曾有相关抗病基因的报道。Z13-O6之间的物理距离为约1-MB,同时,在这一区域存在已克隆的基因Pi2, Pi9, Pigm, Pi-zt等。2.为了挖掘新的抗稻瘟病基因,采用的是基于金23B/CR071衍生的BC3F1和BC3F2群体,考察了2011年和2012年的分蘖期叶瘟、抽穗期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表现,并进行了QTL定位。两年一共定位到15个QTL。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qBR3-3在分蘖期和抽穗期中的效应都是最大的,且两年重复检测到,其在2011年的分蘖期叶瘟、抽穗期叶瘟和2012年的分蘖期叶瘟、抽穗期叶瘟解释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5.42%,34.08%,25.83%和31.33%,相应的LOD值分别为20.15,30.08,23.67和28.23。穗颈瘟抗性相关QTL主要定位在第7染色体和第11染色体上。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QTL:qBR7-1和qBR7-2。qBR7-1在两年内的LOD值分别为28.26和20.27,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8.48%和18.94%;qBR7-2在两年内的LOD值分别为25.26和17.44,解释表型变异率为:22.00%和18.94%。在第11染色体上检测到有3个QTL:qBR11-1、qBR11-2和qBR11-3。qBR11-1在两年内的LOD值分别为27.25和21.57,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8.16%和26.19%。qR11-2在两年内的LOD值分别为24.09和18.69,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0.26%和17.93%。qBR11-3在两年内的LOD值分别为8.02和5.07,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7.48%和15.94%。3.在对新的稻瘟病基因挖掘中,在第1染色体上存在的一个QTL:qBR1,增效等位基因来自金23B。qBR1可以解释2011年的抽穗期叶瘟、穗颈瘟和2012年的分蘖期叶瘟、抽穗期叶瘟、穗颈瘟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7.99%,8.12%,6.09%,7.25%,9.48%,相应的LOD值分别为9.34,10.30,7.39,8.35,10.55。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发现稻瘟病抗性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这从侧面反映了水稻持久抗稻瘟病的遗传机理,是通过主效QTLs和微效QTLs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