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野生动物饲养业的蓬勃发展,野生动物的野外资源却呈下降趋势,甚至有些物种已达到濒危程度。国家法律禁止捕猎和利用濒危的野外资源,但鼓励人工饲养种群的商业化利用。这引起一个重要问题:从野外猎取非法的野生动物,会假借人工驯养繁殖的名义进入合法市场。面对此种情况,执法部门必须能够准确地鉴别野外和人工饲养的个体或其产品,才能有效地打击盗猎,保护合法产业。但是,目前只有基于骨密度的方法和头骨形态计量学的策略,还不够能满足需要。本研究以野外水貂(n=25)和人工驯养水貂(n=38)为实验材料,探究了新的鉴定方法及其应用潜力。 下颌骨与咬肌构成一个杠杆系统,以髁状突为支点,以前臼齿和臼齿的齿尖为阻力点,齿尖到髁状突的距离即为阻力力臂。我们推测,野生食肉动物的食物质地较硬,而人工饲养的动物食物柔软,在发育过程中很可能产生阻力臂的而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能够足够明显,就可以据此建立来源判别指标。 首先,测定髁状突到前臼齿第三齿尖以及臼齿上的下原尖和下前尖的阻力臂、齿冠长及齿尖高等,然后建立了14判别指标(L1/L、L2/L、L3/L、L1/M1、L2/M1、L3/M2、H1/L1、H2/L2、H3/L3、H1·L1/L2、H2·L2m2、H3·L3/L2、H4·L4/L2、CosA),利用这些判别指标分析野生饲养间的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判别分析,以已知来源个体正确回判率来评价其有效性。主要结果如下: 1、野生水貂与人工饲养水貂的咬合杠杆系统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与野生组相比,饲养组的杠杆阻力臂变长。 2、判别指标H2/L2和CosA无性别差异,组合使用正确回判率达到91.2%,具有很高的鉴别能力。 3、在已知性别的条件下,L2/M1对雄性个体具有最高的判别能力(78.8%),L1/M1对雌性个体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87.9%)。 4、一些具有性别差异的指标可用来判别性别,指标L1/L和L2/M1联合判别力(CC)达到87.3%,L1/M1和L2/M1联合判别力达到85.7%。 上述结果表明,下颌骨的咬合杠杆的结构在野生和人工饲养的水貂之间存在差异,基于阻力臂的指标可以用来判别动物的来源。水貂是典型的小型食肉动物,本研究的结果对其他食肉动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