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标记技术,即ISSR标记分别分析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e)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的群体遗传特性。为西施舌和大黄鱼的系统发育研究、种质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品系培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西施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7个引物对江苏赣榆(GY)、启东(QD)及福建长乐(CL)3个种群共68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测到23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34个,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20之间,片段长度200~3000bp。GY、QD和CL各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94.92%,86.86%和90.25%,GY、QD和CL种群的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5419,0.4918和0.4895,Nei’s基因多指数分别为:0.3700,0.3361和0.3301。研究表明:西施舌各种群均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显示GY群体和QD群体先聚一起后,再与CL群体构成姐妹支。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大黄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7个引物对江苏(JS)、浙江(ZJ)及福建(FJ)3个种群共72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测到78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74个,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8~14之间,片段长度200~3000bp。JS、ZJ和FJ各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75.64%,65.38%和80.77%,JS、ZJ和FJ种群的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4610,0.3909和0.4758,Nei’s基因多指数分别为:0.3183,0.2697和0.3592。研究表明:大黄鱼各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显示JS群体和FJ群体先聚一起后,再与ZJ群体构成姐妹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