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鲚属鱼类是长江口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中以刀鲚(Coilia ectenes)、凤鲚(Coilia mystus)为主。本论文以刀鲚、凤鲚为基础,以生殖条件为研究中心,定期在长江口和近海区域采样,结合形态学、组织学、生物能量学等研究方法对刀鲚、凤鲚洄游群体大小、洄游群体的年龄组成、洄游群体肌肉能量密度状况、生化成分,发育阶段、营养级条件等生殖条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洄游群体刀鲚大小的变化,溯河洄游性鱼类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两种不同的溯河洄游性鱼类的生殖条件的差异,以期为鲚属鱼类资源合理利用和人工增殖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洄游群体刀鲚研究表明:a洄游群体刀鲚体长、体重年际间有变化,体长-体重的拟合关系年际间有差异。b长江口地区洄游群体刀鲚生殖特征年际间有变化,刀鲚性腺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均呈正相关关系。c洄游群体刀鲚条件状况,不同年份亦有变化。其中:肝重、脂肪重分别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呈正相关;洄游群体刀鲚条件指数2007年最大,对每个年份刀鲚条件指数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刀鲚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由1龄到2龄,条件指数变化最大(P<0.01)。
2洄游群体凤鲚体长、体重范围分别是:61.2~224.3mm、2.1~33.7g;绝对繁殖力(absolute fecundity)范围是4454~20678粒;肝重与性腺重显著线性相关;凤鲚条件指数与生殖潜能关系显著。对于凤鲚的等小型鱼类,用条件指数可以有效的预测凤鲚生殖潜能。与资料相比,近年来生殖群体凤鲚体长、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生殖群体凤鲚有小型化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导致,因此为合理利用凤鲚资源,应加强对凤鲚资源的保护。
3洄游群体刀鲚年龄结构为1~4龄,4龄比例很小,很难捕获,1、2龄幼鱼比例达85%,与资料相比,刀鲚溯河群体的成熟年龄提前了近2年,低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凤鲚洄游群体年龄结构为1~3龄,3龄比例很小,不足5%,1龄鱼比例很高可达85%左右。与资料相比,洄游群体年龄结构变化不大。此外,利用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建立线性方程:AGE=0.184×OW+0.417(r2=0.995)(刀鲚),AGE=0.1108×OW-0.0252(r2=0.9997)(凤鲚),分析表明:耳石重量鉴定年龄与耳石轮纹同样准确,为鉴定刀鲚、凤鲚年龄提供了快捷、理想的年龄鉴定方法。
4刀鲚进入河口时,4月份之前性腺已发育至一定阶段,一般不超过Ⅲ期;5月底性腺可发育成熟。刀鲚溯河时间越晚,其性腺发育程度越高。8月末刀鲚生殖洄游已结束,此时长江口地区可以捕获回游至海洋的刀鲚。刀鲚成熟卵细胞直径均值为540um(500~640um)。小于资料记载的数据。刀鲚洄游时间越迟,个体越小,卵径越小,这对刀鲚幼体的成活率有影。
5凤鲚进入河口以后,性腺发育程度很高,发育Ⅲ期以上,凤鲚产卵时间持续很长,持续半年左右,长江口区是凤鲚重要的产卵场,凤鲚成熟卵细胞卵径均值为523um(429~637um),与资料相比,洄游群体凤鲚成熟卵径明显变小。面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凤鲚采用了减小成熟卵径以保证后代群体数量相对稳定的生殖策略。而成熟卵径减小对于后代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卵径减少,后代孵化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后代成活率降低。
6刀鲚越冬和生殖洄游期间,肌肉能量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越冬(M27.81kJ/g),生殖洄游(M27.21kJ/g))。对刀鲚生化成分研究表明:溯河群体刀鲚肌肉脂肪含量在10~22%,含水率在59~85%;洄游期间肌肉脂肪含量在10~23%,含水率在55~78%。刀鲚肌肉能量密度与其肌肉脂肪含量正相关,刀鲚体内能量储存与大小正相关,产卵结束刀鲚体内脂肪含量迅速下降,主要是由于游离脂肪消失。对于刀鲚溯河时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刀鲚越冬前期体内能量积累不足,越冬结束继续在海里索饵积累能量。进一步表明,个体大小是保证刀鲚长距离洄游的关键。
7越冬和生殖洄游期间,凤鲚体长、体重没有差异,越冬稍大于洄游期间,进入河口以后凤鲚性腺已基本发育成熟,越冬期凤鲚性腺发育一般不超过Ⅱ期。越冬和洄游期间,肌肉能量密度有差异(P<0.001),越冬期肌肉能量密度显著大于生殖洄游阶段。其中越冬期能量密度为4.25±0.48kJ/g(n=137),洄游期为5.17±0.59kJ/g(n=31),生化成分越冬和洄游期间有变化,其中含水率变化较大。
8刀鲚碳氮稳定同位素含量范围分别是-27.86~-19.72‰(Δδ13C:8.04‰)、8.74~20.51‰(Δδ15N:11.77‰).凤鲚碳氮稳定同位素含量范围分别是-19.88~-16.14‰(Δδ13C:2.74‰)、7.97~10.92‰(Δδ15N:2.95‰)。刀鲚和凤鲚稳定同含量有重叠,表明,刀鲚和凤鲚营养级有交叉。此外,刀鲚幼体氮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范围很大,因而,氮稳定同位素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幼体营养级地位。凤鲚在海洋和河口区碳氮稳定同位素含量有差异,海洋中N同位素大于河口区,C稳定同位素小于河口区。这可能是由于河口区到海洋中的盐度变化,引起饵料来源的改变。比较淀山湖和长江口洄游和非洄游的刀鲚稳定同位素含量,洄游性刀鲚碳、氮同位素含量分别为:-20.49‰、10.11‰,陆封型稳定同位素分别为:-26.56‰、17.64‰,由稳定同位素含量的差异,可以明显区分溯河型刀鲚和陆封型刀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