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更高的需求,公平地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尽可能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载体,是指城市中呈点状、线状或面状分布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教育、医疗、文化与商业社会性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以实现效率和公平最大化为目的。与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疾病的普遍化和低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给医疗卫生工作也带来新的挑战和期许。医疗资源是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普遍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不高等现状。但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是居民公平享受医疗服务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以兰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辖的275家公共医疗机构为主,通过对兰州市的实证研究,全面把握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布,从等级和类型两个角度深入探究公共医疗机构的空间布局特征,由历史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政府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平衡兰州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等提供理论解释与技术方法,并为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的布局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演变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从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及医疗设备、医院的诊疗与住院服务效率四个方面对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兰州市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的等级分布特征,从四区公共医疗机构的数量变化上表现为从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依次减少,换言之,从城市的中心城区向边缘区递减的趋势;各等级内部的数量变化,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而在等级由高到底的变化中,在边缘区域出现了高等级医院的缺失。在空间分布上,兰州市的公共医疗机构呈现出“小聚集,大分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征:点状聚合特征中的核心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的建兰路街道和西湖街道等;轴带集聚特征表现为一级和三级公共医疗机构的数量变化均展现出随主干道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态势,而二级和四级呈现出先递减后增加态势;带状圈层衰变特征表现为公共医疗机构在核心区、中间区内分布了总数的72.36%,但其空间趋势并未出现显著递减态势而是先增后减,趋势线的峰值出现在中间区的中间部分。(3)兰州市公共医疗机构的类型分布特征:综合医院在城关区的分布数量占其总数的50%;西固区仅占总数的9.6%。中医医院主要有6家,分布在七里河区和城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主要围绕城关区的三级甲等医院而设立。专科医院以口腔、肠胃科、妇科、男科和整形医院为主,其分布与人口密度相关,并针对特定的人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主城区内基本呈均匀分布,其分布与区域内的服务人口密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