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孚不仅是一位资深报人,还是一名散文高手。通过罗孚的散文读者可以看出罗孚的思想变化。1982年之前,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派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甚至表现出思想激进、“左”的一面。直到1982年“间谍案”发生,罗孚谪居北京十年,目睹了种种北京人和事,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独立思考中国在民主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清醒,慢慢地找到自我。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来分析罗孚的散文创作。第一章主要介绍罗孚散文的创作历程,笔者将罗孚的散文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1年到1982年,第二个阶段是1982年到2014年。第二章主要论述罗孚前期创作的散文,此时的文章多揭露国民党当局腐败、或讴歌新中国主旋律,表现出浓厚的左派立场。新中国成立后,罗孚的思想发展的更为激进,甚至表现出极“左”的一面。这时期的散文创作虽以“无我”为主,但也偶有写风花雪月、抒发个人情感的异质文字。第三章主要论述罗孚后期创作的散文。这时期所写文章不再以讴歌党的主旋律为主,罗孚开始慢慢找到自我,突破了思想的枷锁,写出一些更具深度、更富思想内涵的文章。本章主要从罗孚散文中的内地人和事和香港人和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这时期的散文架起了沟通内地和香港的桥梁。第四章对罗孚散文的创作特色进行研究。罗孚是一名报人,所以新闻报刊的特点渗透在他的散文写作中。语言上,罗孚散文的语言具有简洁、含蓄、幽默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