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也在教学材料建设和课堂教学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大多数的努力仍然仅仅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而不包括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思维发展培养的忽视导致了外语课堂缺乏智力挑战性,使其没有足够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享受这种智力挑战带来的成功喜悦和学习热情。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让我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在他看来,工具或是中介的使用并非仅仅起到促进行为活动进行的作用,而是在行为活动的工具使用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过程也得到控制和重组。在以目标为导向和以语言为中介的活动中,他强调语言对于发展高级思维的重要性。作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之一,语言在课文的解释和探究及引导学生进入并跨越他们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时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一门与语言直接相关的学科—大学英语,及作为教师语言教学的主要资源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批判性思维使我们能够分析,评价,解释并重构我们的思维,它是一种可培养的必需技能,但往往却被人们所忽视。批判性思维的恰当应用有助于学习者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教育目标(Marzano & Kendall, 2007)。教材中的课文并不仅仅是目标语,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更多地是编者智力活动的结晶。在Kozulin (2000)看来,课文作为一种高级心理工具,其实是一种超级工具,为读者提供理解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新工具。换句话说,课文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工具。但是由于教师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解释参差不齐,因此高质量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questions),即成为思维的驱动力和指向标。教材中的课后问题既可以指导教师特别是学生的阅读和思维,又可以引导课堂上的交互类型,从而帮助学习者不仅达到高层次的语言学习目标,还可以达到高层的认知教育目标,使学习者从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单纯的理解和记忆上升为深层的理解,分析和知识的应用等。而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围绕着深层问题而引发真实的对话,即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其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两套教材的课后问题进行的个案分析来探索目前大学英语的教材编写中,特别是课文问题设计中是否具有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识和设计。主要研究如下问题:一,两套教材中的课后问题的类别及不同类别的问题分布如何?二,不同类别的问题可达到认知教育目标层次的情况如何?三,两套教材中的课后问题在类别分布方面有无差异,是否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有重要影响?首先基于前人研究设定一套问题分类标准,对所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利用改自Marzano & Kendall (2007)的认知教育目标作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不同问题所能达到的不同层次的认知教育目标,对两套教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套教材在问题分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中开放式问题(Authentic questions)的高比例则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为有效,这就要求高质量的教材要通过好问题的设置来同时肩负起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责任,从而对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有所启示并为大学英语的教和学提供新的视角。现代教育体现出了前瞻性的特点,倾向于对基本问题的再创造而不是学习已有的解决方法。因此作者真诚希望我们的语言教学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现代教育所提出的智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