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纳长诗《大饥荒》中的反田园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芝、卡文纳与希尼被公认为爱尔兰二十世纪的三位大诗人。然而,对卡文纳的长诗兼代表作《大饥荒》的研究迄今为止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几乎没有对于该诗人及其作品的任何评论文章。中国学者对卡文纳多年来的忽略是一种巨大的遗憾。此篇论文就是努力去弥补中国对于这一诗人的研究空白。它致力于探讨卡文纳长诗《大饥荒》中的反田园,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前言,给出了这篇论文的文献综述、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简单介绍了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以及《大饥荒》诗篇本身,并联系爱尔兰历史上著名的大饥荒分析了它与本诗标题及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简单追溯了田园和反田园的历史传统并给出了田园和反田园的概念。第四章探讨了《大饥荒》中的反田园。其反田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粗糙丑陋的乡村风景,贫穷悲凄的农民生活,以及诗歌本身的结构和语言。这篇论文还集中从以下五个方面阐明了农民生活的反田园:社会和家庭的破碎,婚姻问题、单身和性的压抑,主人公的女性化,对女性的丑陋描写,反爱尔兰罗马天主教。第五章得出了《大饥荒》中的反田园实质上是具有强烈现代性的现实主义的结论,并指出正是这种反田园使得诗人在爱尔兰现代文学上显得独特而重要以及诗人对后来的爱尔兰作家谢默斯·希尼等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法律翻译日益重要。本文就法律文本的语体特征和法律翻译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简介,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
本论文借鉴语篇语言学中的文本性这一理论,试图在翻译批评领域建立一个新的批评标准,即:译文的文本性若能求得与原文文本性的最佳平衡,便可称之为成功的译文。基于博格莱和德莱塞
僵化现象和停滞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及探讨。 国外学者对僵化现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