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动荡、经学衰微的时代背景下,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形态开始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正始时期,何晏初步创立了“贵无论”玄学,提出了融合儒道、圣人无名理论观点,成为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何晏的玄学思想相对粗糙,贵“无”而贱“有”,缺乏理论深度。王弼在何晏玄学论基础上,援道入儒,会通儒道,构建了以老学和易学为主体的玄学体系。易学作为玄学的理论来源和内涵之一,成为魏晋美学演变与发展、路径与方法重要的哲学基础。易学中也包含有重要的美学观念和范畴,二者存在着会通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其内在联系也为“易学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易学美学”这一概念得以成立,那么具体到王弼在注《易》过程中体现的易学思想与《周易》美学的联结,便形成了王弼易学美学思想的内涵。王弼的易学观既是他整体玄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本文即在阐述王弼易学观念以及《周易》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相互缠绕的联结点,以及王弼从易学到美学的意涵连接与转换,探讨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等注易文本中包含的美学思想。《周易》美学萌发于《易经》而生发于《易传》,其中蕴含了重要的审美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周易》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命美学、保合大和的中和之美、阴阳变化的交感论、以“文”为标志的形式论等丰富的美学命题或范畴,其中很多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萌芽与根源所在。王弼以义理研究为致思路径,廓清了以往象数解易理路的流弊,通过本末有无之辨,以“无”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以“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道”作为名教的治理方式,由无而及有,论证了明“无”必因于“有”、全“有”必反于“无”的有无关系,同时兼收并蓄道儒两家思想,构建了以玄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易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崇本举末”、“执一统众”的易学本体论和“以老解易”、“得意忘言”的易学方法论。王弼的易学美学观即建立在周易美学观及他上述易学观的基础之上,既是其易学哲学本体论在美学上的表现,也是对《周易》本身蕴含的美学观念的吸收、改造和超越。尽管王弼注易的主观意图并未涉及美学和艺术理论,但其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总起来看,其易学美学观包括了言意之辨、情性之理、形神关系、素朴自然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