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血管再生调控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设立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组采用跑台训练模拟临床康复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康法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的动态变化,暨各时间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层粘连蛋白(LN)、成熟神经细胞核抗原(NeuN)的动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时间点微血管密度计数(MVD);电镜观察各时间点缺血半暗区皮层微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缺血半暗区皮层血管再生促进因子aFGF、 bFGF和血管再生抑制因子PF4、TS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3天,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0.05)。2.神经血管单元构筑各组分的变化:(1) GFAP: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GFAP阳性表达降低,差异显著(P<0.05)。(2) VEGF: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VEG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3)LN: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LN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L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4) NeuN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NeuN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NeuN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3.微血管密度计数:术后3d、7d天,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CD31蛋白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增加。术后1 4d,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CD3 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差异显著(P<0.05)。4.微血管内皮超微结构:术后3d,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可见内皮细胞充满整个管腔,管周水肿减轻,但针刺组与康复组重于针康组。术后7d时,针康组内皮细胞增殖明显,微血管内膜平整,管腔无狭窄;针刺组与康复组管腔狭窄,微血管内膜较针康组欠平整。术后14 d时,针康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微血管基膜完整,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针刺组、康复组与针康组相比,微血管基膜稍显不完整。5.血管再生促进因子aFGF、bFGF蛋白表达:各时间点,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aFGF、bFGF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术后7d、14d,aFGF、bFGF蛋白在针康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针刺组、康复组(P<0.05)。6.血管再生抑制因子TSP-1、PF4蛋白表达:各时间点,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TSP-1、PF4蛋白表达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7d、14d,针康组TSP-1、PF4蛋白表达较针刺组、康复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1.针康法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重建,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与康复治疗。2.针康法通过下调缺血脑组织GFAP的表达,上调缺血脑组织VEGF、 LN、NeuN的表达,增加微血管的数目,维持血管、神经元、血脑屏障的动态平衡,促进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功能重塑。3.针康法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血管再生促进因子aFGF、bFGF蛋白表达,下调血管再生抑制因子PF4、TSP-1蛋白表达,降低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