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公共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居住空间整合逻辑及效应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764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居住隔离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面对的城市治理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的城镇国有土地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改革,在“经营城市”理念的主导下,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挤出效应。2007年以来,中央政府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城镇住房困难群体。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城市开启了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周期。在这一时期,城市政府面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任务、土地财政等内外部的制度约束,为解决保障房实物供给,创设的配建保障房政策,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公共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本文将该制度创新蕴含的理论特征概括“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形塑下的城市居住空间整合”,通过对配建保障房政策过程和混居社区争议现象的案例观察,并运用大样本数据对混居模式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归纳提炼出居住空间整合的理论内涵及政策效应。在理论基础上,借鉴美国学者约翰·R.洛根和哈维·L.莫洛奇在《都市财富:空间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的理论观点,提出居住空间商品化的理论概念。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居住空间商品化的二维属性,其中,居住空间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空间利益和空间象征符号,交换价值表现为土地租金。居住空间商品化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居住隔离等负面效果。政府干预作为抑制空间商品化负面效果的制度性力量,政府规制与市场资本共同形塑了城市居住空间治理的制度变革。结合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的双轨制特征,建构了居住空间整合的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城市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的两个维度,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居住空间治理的制度特征与变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配建保障房政策过程、混居社区“隔离墙”现象及混居社区模式的政策效果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历时28个月的田野调查,60多人次的访谈,以及查阅大量的档案文本资料。实证分析包括三个内容:第一,选取东部某副省级大城市Q市2007年-2020年的配建保障房政策过程为例,对配建保障房政策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土地供给环节和住房供给环节的详实呈现,揭示了居住空间整合制度设计过程中,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争夺土地产生级差地租的政经互动过程。第二,以东部两大城市Q市和B市,五个不同类型的混居社区“隔离墙”争议现象为例,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混居社区冲突效应进行了因果机制探索。研究发现:混居社区冲突实质是不同行动主体围绕住房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引发的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并由物理空间边界机制、心理空间边界机制以及政府规制情景共同作用下产生。第三,基于Q市797份居民主观感知的调查问卷数据,对混居社区模式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混居社区模式对于不同类型产权住房居民的混居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商品房居民的混居意愿显著低于保障房居民,但产权型保障房居民的混居意愿却高于租赁型保障房居民的混居意愿,表明住房产权类型对混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也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节的部分发现。在社区居住福祉方面,相比与集中保障房建设模式,配建混居模式显著提升了保障房居民的住房获得改善评价、住房获得途径评价以及住房获得制度评价。在社区管理满意度以及社区归属感方面,混居模式也显著高于集中建设保障房社区。实证结果表明,虽然配建混居社区模式在实践中引发了部分的负面冲突效应,但整体上混居模式仍发挥着显著的正向效应。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将城市配建保障房制度创设从学理上概括为居住空间整合。具体而言,在迈向城市化进程的深化阶段,城市政府基于内外部制度的约束,通过空间规划权力对城市存量土地进行重新配置,将政府主导的福利居住空间嵌入到市场化的居住空间中,实现了政府与市场两种不同居住空间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融合,从而兼顾了公共政策在政治效益、经济收益和社会融合等多重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进程中,多元利益主体基于组织目标差异与利益观念认知差异,围绕居住空间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产生的内在冲突,塑造了空间均衡化与空间差异化,空间冲突与空间包容共存的动态图景。最后,本文对这一制度创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治理偏差,提出三条优化路径:重塑城市政府的角色与规制限度;构建以居民需求导向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参与;加强城市公众居住观念的认知调适。同时,本文在拓展中国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和居住空间正义等理论方面也做出了探索性的知识增进。
其他文献
自2005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问世以来,全世界已经有4000多种常见疾病/性状的140000多个遗传变异位点(SNPs)被发现。然而,只有很少的SNPs得到实验室功能验证。纵观GWAS分析策略、方法及实践应用从“单变量边际相关回归→校正群体分层今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全基因组易感位点精细定位”的发生发展历程,调整人口学、生活习惯及临床协变量的多元分析策略已广泛被用于GWAS分析中。但是
学位
网约车是分享经济在“互联网+交通”的典型应用。通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双边平台,网约车通过在线匹配,为司机和乘客提供非巡游的汽车出行服务方案。近几年来,网约车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的一种新的业态,为人民带来了福利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随着网约车的发展,网约车中的信任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网约车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实现用户保留和扩张,而网约车监管部门又如何通过监管促进行
学位
开封犹太社群在中国存续七八百年(1163年——1866年),其间经历过社群初建、鼎盛与衰落,最终同化于中国文化。犹太人在中国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最终同化于主流文化,这种现象在犹太人流散史上非常罕见,研究他们在鼎盛时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文化适应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开封犹太社群,以及流散社群对主流文化的处境化策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清之际的开封犹太社群,文章以他们遗留的史料为基础,探讨他们散居中国时的
学位
《经学理窟》(以下简称《理窟》)是张载解读“六经”《论》《孟》的语录的分类汇编,是研究张载之学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张载经学思想的特点,还可显示出张载对儒学发展方向的判断和构想,同时也可从中窥见整个赵宋时代学风的变化。从《理窟》的文本结构看,书中对“三礼”《论》《孟》的诠释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诗》《书》《易》。与张载其他著作相比,《理窟》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源自《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等著作
学位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s,RES)正成为发电行业的关键参与者,这主要是由于其在应对全球变暖、减少化石燃料发电所造成污染等方面的有效性,以及能源结构多样化以确保能源安全和可持续性。在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太阳能和风能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能源,并被广泛推广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市场份额正在迅速增加,由此催生了更高效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能
学位
锂硫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能量(2600 Wh Kg-1),远远高于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所以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体系二次电池之一。但是,目前锂硫电池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包括含硫活性物质较低的导电性、放电过程中正极约80%的体积膨胀以及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等。以上问题导致了锂硫电池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差、倍率性能不佳、库伦效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
学位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其通过生成逼真的虚拟画面,为用户提供包含视、听、触觉等在内的多种感官信息模拟,使得用户沉浸于虚拟场景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目前,基于真实行走的漫游方式能够显著增强虚拟漫游的体验效果,让用户更加自然的漫游虚拟空间,已成为虚拟现实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其中,当虚拟空间远大于物理空间中用户可行走的区域时,如何让用户在小型物理空间内通过真
学位
比较基因组学是计算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它的核心是建立不同基因组之间的联系,进而确定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推演物种的进化规律、探索某些碱基序列的功能、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生物分类等。基因组重组排序问题,即计算不同基因组之间的重组距离以及重组操作序列问题,是比较基因组学中的经典问题之一。基本的基因组重组操作包括三大类:翻转、移位和转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组重组是生物进化的普遍模式。Dobzhans
学位
本文是关于1949年至1966年党政关系历史变迁与重要经验的分析研究,旨在通过对党政关系所涉及的理念、组织、人事、制度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深化党政关系的历史研究,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发掘1949年至1966年党政关系实践探索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上所形成的重要经验与价值意蕴。本文所界定的党政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之间的联系与互动。1949年至1966年,中国党政关系呈现
学位
科技数十年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对快速灵敏的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制造的需求,传统制造技术正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高端装备零部件所需的复杂三维构型,传统的制造技术难以实现。增材制造作为一项革命性先进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实现产品的定制化生产,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是一种基于粉末床熔融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实现三维复杂金属构件的高精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