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并对这一共同体内的身份、文化、历史、政治等内容的认可和接受,并由此产生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行为倾向。由于信息沟通速度加快,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对各国公民的国家认同造成冲击,使得各国越发关注国家认同这一现实问题。而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关键转变时期,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国家认同教育有助于了解我国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而德育教科书承载着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任务,故对最新版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德育教科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可为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利数据。基于此,本文搭建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析框架,将国家认同划分为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五个一级类目,并进一步细分为公民身份、国民意识、政治主体、政治规范、政治过程和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领土意识十五个二级类目。借助此框架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析,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融入,这体现在教科书名称变更、主题编排以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数量和分布特点中。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编排方式呈现年级特征,低、中年级以渗透为主,高年级以直接呈现为主。第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尤为重视政治认同的融入,体现为十五个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二级类目中除制度文化认同外的十四个类目均有涉及,并且其中政治认同教育内容所占比重最大,与其学科定位相符。第三,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融入充分借助课文与栏目系统,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体现为课文与栏目系统之间相辅相成,而辅助系统中各个栏目之中留有“留白”,关照了学生的主体性。为进一步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本文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教科书编写方面,要适量增补量少的国家认同教育类目、增强课文与栏目系统以及栏目系统内部的联系,从而保持国家认同教育的连续性。在教科书使用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国家认同素养、关注教科书中课文及栏目系统设计、注重教科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开发,进而组织高效的国家认同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