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早注意到唐宋社会有着巨大地差异,他在20世纪初首倡“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中古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世的开始。这种观点提出后,在国际汉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后来“唐宋社会变迁”说的滥觞。20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傅乐成先生又提出有关“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的看法。近年来,关于唐宋社会变迁问题的讨论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唐宋之际的社会巨变,学术界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去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本文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对唐代两代的食品、饮品、饮食业、饮食习俗、饮食文化交流、饮食思想等进行系统地比较考察,旨在通过饮食文化这一特定的视角来透视唐宋文化的差异,为进一步理解和考察唐宋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证据。本文通过对唐代两代的食品、饮品、饮食业、饮食习俗、饮食文化交流、饮食思想的比较考察,发现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不同。唐代饮食文化深受游牧民族和异域风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而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宋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唐宋两代饮食文化表现出来的这些明显差异与唐宋社会的差异基本上是一致的,从这些差异可以看出唐宋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自身的发展确实产生了较大地影响。这就说明通过饮食文化这一特定的视角,人们是可以透视唐宋文化的不少差异的。但本文也发现,唐宋两代的饮食文化也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在对唐宋饮食文化考察的过程中,本文还发现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和受唐宋社会变迁影响的不平衡,中国饮食文化内部诸要素由中古向近世转型结束的时间并不一致。最早完成转型的是粮食结构、日常饮食习俗、人生礼仪食俗和饮食业,时间大约在北宋初年。北宋中晚期,主食烹饪也基本上完成了从中古到近世的转型。瓜果结构的转型在南宋时期也基本上得以完成了。而肉食结构、副食烹饪、茶文化、酒文化、节日饮食习俗等直到南宋末年仍未完成从中古到近世的转型。综合考虑中国饮食文化内部诸要素由中古向近世转型结束的时间,本文认为尚不能得出“中国饮食文化在唐宋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的结论,更不能得出“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中古,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世”的结论。由于大约在明初之际,中国饮食文化的面貌才与近代基本一致。因此,本文认为把中国饮食文化由中古向近世变革结束的时间定在明代初年更为恰当。通过本文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饮食文化由中古向近世的变革,虽与唐宋社会变迁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发展。这是因为饮食文化的大部分内涵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而社会变迁对物质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在中国饮食文化由中古向近世变革的标准上,本文认为应当从重视“创造性的发明”转向重视“普及性的推广”上来。因为后者比前者对中国古代人们饮食生活的意义更大,更能反映出当时古代人们饮食生活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