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新疆加工番茄上发生的真菌病害进行调查和病原鉴定,同时对番茄早疫病进行了防治方法和病菌毒素的研究,旨在为新疆加工番茄病害防控和毒素的致病机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五点随机抽样法进行加工番茄真菌病害的田间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利用形态学和核糖体ITS序列分析对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予以鉴定;提取番茄早疫病菌孢外毒素,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和胚根、胚芽生长抑制法测定了毒素的生物活性;通过筛选培养基、产毒条件以及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率,确定毒素产生的最适因素;通过测定加工番茄幼苗生理生化反应相关指标,确定了加工番茄不同品种在毒素胁迫下幼苗的抗性反应及伤害程度。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鉴定加工番茄品种对早疫病的抗病性及筛选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杀菌剂。结果:1.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北疆地区加工番茄上的真菌病害主要有早疫病、叶霉病、白粉病、绵疫病和枯萎病,其中早疫病发生普遍,各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余4种病害零星发生,未见其它真菌病害。经鉴定,早疫病病原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rtin)Jones et Grout.);叶霉病病原为黄枝孢菌(Cladosporium fulvum(Cooke)cif.);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lycopersici(Sacc.)Snyder et Hansen.);绵疫病病原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白粉病病原为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 Kiss)。2.番茄早疫病毒素对加工番茄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能够引发加工番茄叶片局部坏死,并能抑制加工番茄种子发芽。通过对加工番茄早疫病病原菌产毒条件的优化,筛选出最利于毒素产生的培养基为PSK培养液,最适p H为7.0,最适温度为30℃,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铵。3.在番茄早疫病菌毒素的胁迫下,耐病品种四种保护酶活性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感病品种PPO和PAL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较小,POD呈现为下降趋势,SOD先上升后下降。经毒素处理后,无论是耐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随时间的延长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且感病品种变化较大。4.室内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抗病品种11个,占73%,耐病品种4个,占27%。田间实验的15个供试品种中无抗病品种,但耐病品种有6个,占40%;感病品种9个,占60%;对加工番茄早疫病病菌进行了药效筛选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72%锰锌·霜脲氰WP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8.1μg.m L-1,70%代森锰锌WP、58%甲霜·锰锌WP、10%苯醚甲环唑WP次之,其它的药剂抑菌效果较差。小区药效试验表明,72%锰锌·霜脲氰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81.2%,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WP、70%代森锰锌WP、58%甲霜·锰锌WP,防效分别为73.1%、71.0%和61.0%。结论:1.新疆加工番茄真菌病害主要有番茄早疫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枯萎病、番茄绵疫病以及番茄白粉病。2.离体叶片针刺法和种子胚根、胚芽抑制法都能成功测定毒素的生物活性,毒素的浓度高低直接影响种子的萌发,浓度过高,对种子发芽抑制率越大。明确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p H、碳源、氮源等外界因素对毒素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3.经毒素处理后,耐病品种幼苗叶片内各种保护酶活性显著上升,而感病品种只在短期内有所变化或者呈现为下降趋势。不论感病品种还是耐病品种,MAD含量以及电导率都表现为上升趋势,表明毒素能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反应,并且影响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4.通过加工番茄早疫病的防治研究,明确目前新疆地区普遍种植的加工番茄品种大多没有较好的抗病性,需加强抗早疫病品种的选育工作。锰锌类杀菌剂对防治番茄早疫病表现出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