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辐射传输过程的小麦冠层垂直光分布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a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层垂直结构随高度存在差异,而且不同色素对辐射存在选择性吸收,导致了植被对辐射的吸收能力随波长及植株高度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将植物冠层看作整体,或仅研究群体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利用,这样势必忽略了冠层垂直结构及光合色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冠层内的辐射垂直分布以及对不同光质的吸收及其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很有意义。本研究设置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在小麦各主要生育时期测试冠层结构参数、生长指标及对应位置的上下行辐射,气象因子及冠层反射率,基于试验资料分析了小麦冠层垂直结构的分布状况,在机理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光谱遥感手段,通过探索利用遥感植被指数来拟合模型中较难获得的参数,最终实现了对小麦冠层光分布的模拟。首先,对小麦垂直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向下累积叶层增加,叶面积指数、叶干重及叶层氮积累量是逐渐变大的,并且各累积叶层随生育期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变化趋势,孕穗抽穗期达到最大;叶片氮含量随累积叶层增多而变小,这表明表层叶含有较多的氮素。本研究在Logistic模型及Campbell椭球分布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光谱遥感手段,通过探索利用遥感植被指数来拟合冠层叶面积指数及椭球分布参数,实现了小麦冠层叶面积指数随相对深度分布的模拟及冠层椭球叶角分布的模拟。在整个生育期内,模型对小麦冠层LAI模拟预测RRMSE为19.26%,相对深度h(由冠层顶部向下的垂直距离与整个冠层高度的比值)分别为1/3、1/2、2/3时,模拟预测RRMSE分别为15.83%、10.65%、13.89%;模型对冠层叶倾角椭球分布参数ELADP预测 RRMSE 为 14.66%。其次,对小麦冠层内光辐射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冠层透射率伴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减小,并且不同光质光的透射率、截获率的差异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减小,直立型群体的透射率变化范围比披散型群体大。本研究在经典的比尔朗伯定理(Beer’s Law)的基础上,结合高光谱遥感手段,通过遥感植被指数拟合了不同光质的消光系数,实现了小麦冠层内,不同相对深度处、不同光质截获率的时空动态模拟。在整个生育期内,模型对冠层顶部向下不同相对深度h处的PAR吸收率的预测精度较高,h为1/3、1/2、2/3 和 h=1 时 RRMSE 分别为 24.6%、18.91%、15.16%和 15.4%;模型对冠层内不光质截获率的预测结果为,蓝光RRMSE为13.99%,绿光RRMSE为14.67%,红光RRMSE为14.22%,光合有效辐射RRMSE为14.23%。最后,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光质的截获能力/量与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关系,实现了对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预测。在整个生育期内,用蓝光截获率来预测分蘖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时RRMSE为12.78%;蓝光截获率来预测产量时RRMSE为16.9%;拔节期至抽穗期的绿光累积截获量预测干物质的RRMSE为13.5%;抽穗期至开花期绿光截获量来预测产量的RRMSE为16.28%。结果显示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小麦冠层不同时期不同高度不同光质的截获率。利用蓝光截获率预测干物质积累、用绿光截获量预测籽粒产量具有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小麦生产力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直接影响马铃薯的生产与消费.如何人为控制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和发芽,是当前马铃薯产业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该实验利用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第一个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框架图测序的作物。假基因(pseudogene)是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指在聚因组中那些与已知功能基因序列高度相似,但是缺乏编码蛋白功能的DNA序列。假基因保留了远古基因的信息,被视为基因组进化中的分子化石,成为研究生物进化和动态基因组的重要线索。利用假基因对水稻基因组进行研究,会揭示水稻更多的生物和遗传特性,了解水稻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基
以D优527为材料,采用旱育秧、湿润育秧两种育秧方式及旱育秧抛(栽)与湿润育秧抛(栽),观察采用定距播种技术在不同规格下形成的秧苗群体在滞增叶龄期、滞增后1个叶龄期和滞增后2个叶龄期的秧苗素质、本田初期分蘖早发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 1.密度合理、播种均匀是多蘖的前提,滞增叶龄期内秧苗素质最好,且秧龄弹性大,生产适应性广 因播种密度的不同,秧苗群体进入滞增叶龄期的时间不同,随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