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毒死蜱与高效氯氰菊酯不同配比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用共毒系数法确定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复配的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以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为芯材,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为壁材,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聚乳酸缓释微球,筛选出较优的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配方及工艺条件,建立了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的质量检测条件。通过润湿分散剂、增稠剂及防冻剂的筛选,制备出了5%的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悬浮剂,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最后研究了毒死蜱微球和乳油的水解动态及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力。研究方法和结果摘要如下:1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复配最佳配比的筛选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毒死蜱与高效氯氰菊酯不同配比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并计算共毒系数Y。将毒死蜱在复配剂中有效成分质量分数K进行反正弦转换(X=arcsin(K)1/2)用统计软件对共毒系数Y和K的反正弦转换值X拟合。拟合曲线为Y=-0.0138X2+0.1669X+192.19。令Y’=0,则有X=6.047,将X带入Y=-0.0138X2+0.1669X+192.19得到最大CTC=192.695,将X=6.047代入X=arcsin(K)1/2中求得毒死蜱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K值为0.05471。将K值代入K:(1-K)中,得到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最佳配比为1:17。2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有机溶剂、反应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种类及浓度、搅拌速度、油水相体积比、聚乳酸浓度及芯壁材质量比对微球制备的影响,并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形态特征进行表征。选出对微球制备影响较大的五个因素,即芯壁材质量比、聚乳酸浓度、乳化剂浓度、油水相体积比、搅拌速度,以微球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为:芯壁材质量比为1:3、聚乳酸浓度为120mg/ml、乳化剂浓度为1.5%、油水相体积比为1:20、高速乳化分散速度4000rpm/mim、高速乳化分散时间0.6min、磁力搅拌速度70Orpm/min、持续搅拌3h、体系反应温度为30℃。通过最佳工艺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14.26±0.29μm,平均载药量为23.79±0.16%,平均包封率为95.15±0.65%,重复性好。差示扫描量热鉴定发现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聚乳酸能够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通过对微球光稳定性试验发现,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3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乙腈-水(体积比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使用Amethyst C18-H色谱柱,紫外波长检测器,在230nm条件下进行分离和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质量浓度为0.01~1.0g/L条件下,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0.9984,标准偏差分别为0.0042、0.0253,变异系数分别为0.3433%、0.1137%,平均回收率为98.67%、98.77%。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适合于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 5%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悬浮剂的制备通过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以及防冻剂的筛选,制备出了5%的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悬浮剂。即: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5%、润湿分散剂NN0 2%、润湿分散剂农乳1601#2%、增稠剂硅酸镁铝3%、防冻剂乙二醇5%、有机硅消泡剂0.1%、水补足100%。结果表明:制剂经过常温、热贮、冷贮后,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对5%的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悬浮剂、48%的毒死蜱乳油、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按比例混合的毒死蟀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四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的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微球悬浮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略低于其他三种药剂。5毒死蜱微球和乳油的水解动态及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力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微球和毒死蜱乳油在水中的降解动态及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微球在水中的降解速率较乳油慢,半衰期长于乳油。1.2、12、24mg/L毒死蜱微球和毒死蜱乳油在水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4±2.1d、12.8±1.0d和27.8±1.6d、16.4±0.9d和31.0±1.7d、19.7±1.1d。毒死蜱微球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毒杀作用较乳油好且持效时间长。浓度为1.2mg/L的毒死蜱微球水解85d后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杀灭率为76.6%,表现出良好的持效作用,同浓度的乳油对其杀灭率为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