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相呼应,同时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文化转型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社会,乡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乡村文化转型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梦想,首先要处理好乡村文化转型问题。本文围绕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转型这一核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角度进行相关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乡土情结、家族文化、血缘纽带等特点,总结了乡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并存、落后与先进交织的发展现状,以及乡村文化的初级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农民视生存至上的首要性、农民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农村文化转型的被动性。笔者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乡村文化转型中经济、科技、劳动力转移、思想观念四大影响因素。本文结合我国乡村文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乡村文化转型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乡村文化中的精髓;二是尊重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变迁;三是以人为本关注乡村居民的精神需求;四是坚持乡村文化与乡村生活的和谐。然后从我国乡村文化转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社会背景,系统地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与科技,为文化转型提供物质基础;创新管理、保障体制,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家庭和社会环境;提高农村文化转型的公平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活力;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这六条主要对策。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乡村文化转型时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虑乡村的经济建设,还要考虑到农民自身的文化生活,关注农民生活中切身的感受。应该合理利用进城务工人员在家乡和城市工作地之间文化连接作用,使其在文化改造过程中提供自主调整、适应、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