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庭湖、鄱阳湖先后从南侧汇入长江中游河道,形成典型的江湖汇流河段。汇流河段江湖来水相互顶托、泥沙冲淤变化大,易影响通航条件妨碍航运安全;加上洞庭湖和鄱阳湖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调洪场所,其河势演变与防洪减灾密切相关,因此江湖汇流河段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干扰日益增强,在以三峡大坝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采砂活动以及流域水土保持等影响下,长江中下游河段输沙量呈大幅下降趋势,河道裁弯、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改变了汇流河段的部分边界条件,通江湖泊频繁的采砂活动也影响入江通道的河槽形态,导致江湖汇流区河床演变及微地貌特征做出响应。本文利用2016年和2017年长江中游江湖汇流河段实测多波束数据、ADCP数据、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径,结合多年份(1998年、2006年、2013年、2015年)水下地形资料,分析比较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汇流河段的河床演变及微地貌特征,探讨江湖汇流河段河床冲淤演变过程与微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6-2015年,长江与洞庭湖汇流河段岸线及江心洲整体变化不大;0 m浅滩多数侵蚀后退;3 m、5 m以深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大部分横断面呈强烈冲刷状态,主要变化形式为主槽大幅摆动,河槽下切刷深,呈左冲右淤,槽冲滩淤的特点。研究河段整体冲刷,净冲刷总量为14096.5万m~3,平均冲刷深度为1.47m,年均冲刷速率为1409.7万m~3/a,河槽冲刷自上而下呈减弱趋势,近岸冲刷显著。(2)长江与洞庭湖汇流河段目前主要分布有平床、沙波、凹坑、冲刷槽及侵蚀岸坡5种微地貌类型。沙波分布最广,占研究区域的38.9%,波长介于6.46~281.70 m,波高介于0.11~8.20 m,以大型沙波为主;凹坑、冲刷槽、侵蚀岸坡等侵蚀型微地貌约占研究区域的12.1%,主要分布于水流顶冲的近岸一侧以及河槽冲刷区。(3)1998-2013年,长江与鄱阳湖汇流河段岸线基本无变化,江心洲洲头冲刷下移,出现新沙洲;0 m浅滩多数侵蚀后退;5m、10m以深水域扩大。多数横断面呈冲刷态,主要变化形式为单双槽转换、河槽下切刷深展宽等。研究河段整体冲刷,净冲刷总量为5820.7万m~3,平均冲刷深度为0.42 m,年均冲刷速率为388.0万m~3/a,河槽整体呈凹岸冲刷、凸岸淤积,近岸冲刷显著。(4)长江与鄱阳湖汇流河段目前主要分布有平床、沙波、冲刷痕、凹坑及侵蚀岸坡5种微地貌类型。沙波为研究区域主要微地貌类型,占到46.5%,波长在3.11~252.95 m之间,波高在0.10~5.48 m之间,以大、中型沙波为主;冲刷痕及采砂凹坑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入江通道。(5)河槽冲刷与上游输沙量减少及河道整治工程密切相关,随着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冲刷环境仍将继续,持续影响江湖汇流河段的河床演变。(6)对比两大江湖汇流河段结果显示,长江与洞庭湖汇流中段的年均冲刷幅度为16.9 cm/a,较长江与鄱阳湖汇流中段的6.5 cm/a冲刷更为显著;前者沙波平均波长为24.62 m、平均波高为1.46 m,后者平均波长为9.44 m、平均波高为0.49 m,两处沙波尺度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