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渤海海域南部莱州湾凹陷,夹于郯庐走滑断裂渤南段东、西两支走滑断裂之间。自1989年以来,先后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累计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约1.3×108t,勘探潜力巨大。但迄今为止,仍存在以下问题:(1)莱南斜坡带和东部走滑带结构及成因演化十分复杂,其地质结构特征和构造演化研究较为薄弱;(2)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尚不完善,部分区域钻井、地震分层不统一;(3)沉积体系、沉积相研究程度较低,沉积相主控因素、演化规律尚不明确;(4)研究区距离主力生烃凹陷较远,研究区内部生烃凹陷规模较小,烃源岩生烃潜力尚不明确;(5)莱南斜坡带和莱东走滑带油气差异富集模式及主控因素有待提出。本次研究针对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展布主控因素研究,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区域地质、三维地震资料、岩心及测录井等资料,建立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划分沉积体系类型,精确刻画各类沉积相带展布边界,探讨沉积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相演化控制因素,建立沉积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建立了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在沙河街组中共识别出了9个等时界面。其中二级界面3个:SB5(T5)、SB6(T6)、SB7(T7);三级界面共4个:SB3(T3)、SB61(T61)、SB62(T62)、SB71(T71);最大湖泛面2个:MFS62’(T62’)、MFS61’(T61’)。(2)明确了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以及滨浅湖沉积体系。其中,研究区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复合沉积,西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端局部隆起区发育滩坝沉积体系。西南及东南部存在双向物源供给沉积体系。(3)总结了研究区沉积体系演化规律。研究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及规模演化规律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沙四段至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咸化湖盆、滩坝体系,三角洲规模较小;(2)沙三段、沙一、二段沉积时期,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早期西部及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小,砂质及钙质滩坝较为发育。晚期辫状河三角洲极为发育。从下至上,西部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先较小再增大,扇三角洲规模变化规律类似。湖泊由早期咸化向半咸水、淡水-半咸水逐渐过渡。(4)建立了研究区及研究区4种二级构造带沉积模式模式。(1)研究区西部斜坡带以辫状河三角洲最为发育,且物源方向平行于主断裂走向,为缓坡平行点物源控沙模式;(2)研究区东北部走滑带发育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次级雁列式断层,其走向与物源方向斜交,为碎屑物质提供运移通道的同时控制了沉积规模和形态,为雁列斜交点物源控沙模式;(3)研究区东南部主要断裂具有规模小但断裂落差较大,多为南北向展布,与物源方向垂直,为断阶垂直线物源控沙模式;(4)研究区北部陡坡带断裂多构成断阶构造,断裂进东西向展布,为夹角斜交点物源控沙模式。在研究区沉积体系、沉积相以及各二级构造带控砂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断裂对砂体走向的控制作用、斜坡对砂体规模的控制作用以及水深对砂体种类的控制作用,以此建立了莱州湾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古地貌-断裂-盐构造-沉积体-控砂”沉积模式。(5)预测了研究区生储盖有利相带。研究区生烃能力良好,包含南次洼及北次洼两个主力生烃凹陷,在沙三中亚段及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厚度最大,生烃潜力较高。最优质储集相带应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总体以沙一、二段、沙三上亚段及沙三中亚段展布规模相对较大。沙一、二段、沙三上亚段以及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一套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较高,厚度较大,可以起到区域性盖层的作用,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油气藏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