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乙酰半胱氨酸抑制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改变的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的变化和相关生物化学改变。2.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作为抗氧化药物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变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 24只新西兰大白兔(2.3-2.4 kg/只,6月龄),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8只。A组左眼为单纯玻璃体切割组,B组左眼为20 mM NAC治疗组,C组左眼为100 mM NAC治疗组,A组的右眼为对照组。每只兔左眼为手术眼,在噻拉嗪(5 mg·kg-1)和氯胺酮(45 mg·kg-1)肌肉注射麻醉下行经睫状体扁平部次全玻璃体切割术,确保切除兔眼玻璃体腔中轴、晶状体后及视网膜前的玻璃体凝胶。术中平均玻璃体切割和平衡液灌注时间为10 min。手术严格无菌操作,术中注意避免手术器械碰伤晶状体和视网膜,剔除损伤晶状体和视网膜的眼。2.玻璃体切割术完毕,单纯玻璃体切割组灌洗液为平衡盐溶液,未给予任何药物,而20 mM和100 mM NAC治疗组分别给予0.5 ml NAC玻璃体腔注射,使腔内浓度分别达到20 mM和100 mM。3.用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麻醉后使用瑞士产BQ900裂隙灯观察兔晶状体混浊情况,每周观察1次并记录和照相。晶状体混浊情况分级标准参考英国牛津大学眼科实验室晶状体分级方法。4. 5个月后空气栓塞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晶状体,每组取1只晶状体做HE染色,其余晶状体行水溶性蛋白质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测定及Na~+-K~+-ATP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检测。结果:1.玻璃体切割术后5个月,对照组晶状体湿重为0.537±0.019 g,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湿重为0.525±0.018 g。手术眼与对照眼的晶状体在透明度和组织形态学上没有明显差异,纤维细胞均排列整齐、紧密。2.以对照组为标准,玻璃体切割术后的晶状体水溶性蛋白质含量、GSH含量和GR活性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Na~+-K~+-ATP酶和CAT活性分别下降了56%(0.025 U/mg晶状体蛋白,P<0.05)和17%(2.040 U/mg晶状体蛋白,P<0.05)。3.玻璃体切割术后5个月,NAC治疗组与单纯玻璃体切割组相比,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和GR活性无明显变化;20 mM NAC治疗组与单纯玻璃体切割组相比,GSH含量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18%(10.75 mgGSH/g晶状体蛋白)和13%(2.298 U/mg晶状体蛋白,P<0.05)。20 mM和100 mM NAC治疗组比单纯玻璃体切割组Na~+-K~+-ATP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0%(0.032 U/mg晶状体蛋白)和16%(0.029 U/mg晶状体蛋白)。这提示NAC具有保护晶状体内Na~+-K~+-ATP酶、CAT、GR的活性,增加GSH含量的作用。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可使成年兔晶状体发生生物化学改变,对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玻璃体腔注射NAC能抑制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的改变,为药物防治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提供了新思路和实验依据。创新点(1)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通过制备玻璃体切割术后动物模型,可导致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的相关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2)通过玻璃体切割术后动物模型,首次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直接玻璃体腔注射抑制玻璃体切割术后出现的晶状体改变,为药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髓样癌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21例乳腺髓样癌患者,通过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济南市汉族人群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外显子12单核苷酸(G487A)多态性分布情况,探讨基因分布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冠心病(CHD)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