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不仅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且以生产要素的身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下,由于人类忽略了对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视,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的暴涨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经济危机。危机过后,各国都开始寻求能源问题的解决对策,节能成为普遍采纳的有效措施,并立即发展为能源政策的重点战略。节能概念提出的最初阶段,将其释义为"energy saving",即节约使用能源,尽量降低能耗量,抑制能源消费量的快速上升;八十年代末期,节能一词演变为"energy conservation",即在耗能产品中保持或保存住能源,减少能源的散失,希望在能源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而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节能意识的提高,节能又有了新的涵义"energy efficiency",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同样或更少的耗能量,满足人们更高产值的需求。专家们已将节能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类能源”。目前,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节能战略成为世界各国一致认同的能源政策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成长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的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能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再提高30%以上。按人均2吨油当量计算,全国需要30亿吨油当量,折合45亿吨标准煤。如此大的能源消费需求,如何得以供需平衡,除了国内外开源之外,只能靠节能解决。为了实现节能目标,就必须有完善的节能政策体系作为保证。制定良好的节能政策及其配套标准是实现节能目标的第一步,而建立良好的节能政策执行模式,保证节能政策执行机制的有效运行,是实现节能目标不可忽视的环节。
本文将对节能政策的研究重点放在执行阶段,一方面是公共政策理论研究发展的推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政策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政策执行环节纳入政策分析学科的视野。政策执行的学者们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政策执行过程,提出了种种理论,如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交易理论、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演化理论等,不断拓展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大大丰富政策科学的研究内容,使得政策执行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需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节能政策体系,在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节能政策目标的实现仍然任重道远。找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并寻求良好的应对策略,这就是本研究的重要使命。本课题共包括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综述选题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和写作内容等。
第二章综述了节能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了节能涵义的演变过程,对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和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第三章描述了我国现行节能政策体系,对我国现行节能政策体系进行了历时态发展过程的扫描,分析了节能政策目标,即建立自由、秩序、效率、洁净的“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系统,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后总结出我国节能政策执行的三种主要方式,即:命令—控制方式、激励—共赢方式和引导-自愿方式。
第四章对我国节能政策执行进行了有效性分析。选取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对节能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从横向的国际比较分析和纵向的历史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政策执行方式具有很强的效力,但仍有一定的执行空间,要达到理想的执行效果还需要继续完善执行机制。
第五章分析了我国节能政策有效执行的阻力及消解阻力的应对策略。我国节能政策执行遭遇的阻力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政策主体地位的不明确;二是节能标准不完善;三是目标群体响应度不高;四是执行队伍建设不力。为此,本文建议从六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将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应用于节能政策研究领域,本研究将对我国节能政策的实际执行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二是将我国当前的节能政策执行方式进行了分类,把它归结为:命令—控制型方式、激励—共赢方式、引导—自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