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投资成本不断上升。为了弥补投资成本的增加,投资期望收益不断提升,各投资相关主体之间的竞争加剧。然而,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是实现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达到相对均衡的前提。再加上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特征,无法正常实现就业必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高等学校毕业生作为相对稀缺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各领域的学者分别从供给、需求以及供需结构视角,阐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出现的原因,逐步形成了扩招过度、结构失衡、培养质量、制度壁垒和心理预期等观点。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毕业生就业理论为基础,从毕业生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阐述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供需总量和结构匹配问题。由于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供需总量和结构不匹配,使得毕业生市场产生或增加了不同类型的失业。通过提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匹配程度,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可以有效减少高等学校毕业生各种就业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规范分析方面,主要采用文献追踪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阐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理论,同时介绍了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供需现状及其变动历程。在实证分析方面,首先是以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供需结构变动;其次是通过多元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分析各学历层次和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问题;最后是结合案例分析,来阐述毕业生就业市场专业和职业供需匹配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介绍,为本文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阐述确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阐述,发现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扩招,但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带来高等学校毕业生质量的同步提升,高等学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无法完全解释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工作搜寻理论从毕业生供给角度出发,弥补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毕业生质量的阐述,指出由于毕业生供给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培养质量则相对下降;同时,由于高等教育投资成本上升等原因,毕业生期望收益则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毕业生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形成毕业生失业。教育信号理论从毕业生需求角度出发,弥补了工作搜寻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毕业生市场需求的阐述,指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信号,可以帮助就业单位辨识毕业生专业技术和能力水平。但由于市场机制的调节,教育信号功能往往会减弱,传递过程容易失真,导致毕业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形成毕业生失业。就业匹配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教育信号理论基础上,从供需总量和结构匹配角度出发,指出由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市场需求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而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在动态调整中总是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导致毕业生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不匹配,尤其是在学历层次、学科专业和专业素质上。 基于以上各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理论的阐述,结合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主要是从毕业生市场需求角度,来分别阐述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总量和结构供需匹配问题,并由此引出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总量性失业、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分别指出各自出现的原因。同时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方在就业市场供需匹配问题,同样影响着毕业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按照毕业生供给的属性和特征,可以从毕业生学历层次、学科专业和专业素质三个不同角度,分别阐述毕业生供给方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就业市场供需匹配问题。 关于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匹配分析,本文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供给总量都出现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不同的增长速度,再加上特定时期的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导致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供给结构不断变动。通过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供需匹配分析,发现中国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供给整体与经济发展之间匹配程度较高,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供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中国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匹配程度有待提升,需要通过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结构的市场适应性,来进一步优化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层次结构。 关于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匹配分析,本文认为,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总是交织在一起,各学历层次下存在各学科专业分类,反之亦然。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由于各学科专业本身特征及其发展基础不同,中国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毕业生供给总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各学科专业毕业生供给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通过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毕业生供需匹配分析,发现中国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毕业生供给整体与经济发展之间匹配程度较高,各学科专业毕业生供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中国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匹配程度有待提升,需要通过总结中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变动趋势,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专业素质在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匹配分析,本文认为,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阐述毕业生供给的特征和属性,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所能反映的毕业生特征和属性是可以体现在专业素质上的,专业素质是从微观层面上来反映毕业生供给的特征和属性。要提高高等学校各学历层次和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匹配程度,必须要通过提高相应维度下的毕业生专业素质匹配程度来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专业素质匹配分析不但要考虑毕业生供给方因素,即毕业生专业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而且要考虑毕业生市场需求因素,即职业需求的变动。通过高等学校毕业生专业和职业匹配分析,针对毕业生市场职业需求的变动,调整和优化高等学校毕业生专业培养体系,可以提升毕业生专业素质的供需匹配程度。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张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来缓解前文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各种供需不匹配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质量。首先,明确提出提升毕业生市场供需匹配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是针对毕业生就业各相关主体,提出各种能提升毕业生市场供需匹配度的具体措施;最后是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从根本上推动高等学校毕业生问题的解决。 本文关于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第一,通过归纳和阐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理论,总结出人力资本理论、工作搜寻理论、教育信号理论和就业匹配理论的逻辑主线,指出可以从供需匹配视角来更加清晰地阐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二,从高等学校毕业生市场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通过分析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总量和结构供需匹配问题,包括需求总量和结构、供给学历层次、供给学科专业、供给专业素质,指出由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种供需匹配问题,使得各种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通过调整和优化各种供需结构不匹配,可以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第三,指出由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种供需匹配问题,导致各种毕业生失业形成,包括总量性失业、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阐述高等学校毕业生市场供需匹配问题过程中,涉及到毕业生就业各相关主体,包括高等学校、政府、非政府组织、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在不同毕业生问题形成和缓解过程中,各就业相关主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通过全文阐述,认为要提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匹配程度,必须要动态调整和准确定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各相关主体。结合各相关主体制定具体的措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增强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职能,提升高等学校管理水平和就业服务质量,拓展就业单位就业开发职能。同时指出通过构建信号产生机制、信号传导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并且使三者有机统一,推动政府、非政府组织、高等学校和就业单位相互沟通和协调,增强毕业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只有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才能提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和质量,减少毕业生就业问题,从根本上缓解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