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经成为当今治疗白内障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术中使用前房灌注使眼压一过性升高等因素是否会对患者眼底血流灌注造成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前瞻性、定量地随访并研究不同眼轴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眼底血管密度变化情况,探讨手术给患者的眼底血流以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所带来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9.06-2019.12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短眼轴患者20例(25眼),正常眼轴患者30例(32眼),长眼轴患者25例(28眼)。采用OCTA非侵入性地获得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1月的视网膜三维血管图像。分别采集以黄斑为中心6mm×6mm的扫描图像、以视盘为中心4.5mm×4.5mm的扫描图像。2.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详尽的眼科检查。OCTA图像的采集由一名操作熟练的医师协助患者完成,图像评估由另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3.三组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名眼科医师完成。手术后记录超声乳化仪上的主要手术参数(累计释放能量CDE,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4.整理以上数据,应用SPSS 25.0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1.黄斑区血流参数(1)正常眼轴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血管密度(SRVD和DRVD)在术后1天至术后1周内升高并超过术前水平(P均<0.05),且在随访期末仍稳定在高于术前水平(P均<0.05)。(2)短眼轴组:患者的SRVD在术后1天至术后1周内升高并超过术前水平(P=0.045),且在随访期末仍稳定在高于术前水平(P=0.032);患者的黄斑区DRVD在术后1天至术后1周内升高(P=0.001)并恢复到术前水平,且在随访期末仍稳定于术前水平。(3)长眼轴组:SRVD和DRVD在术后1天至1周内逐渐升高(P均<0.05)并基本达到稳定,且1周时黄斑区血管密度超过术前水平(P均<0.05),术后1月时SRVD回落至术前水平,DRVD仍超过术前水平(P=0.036)。2.视盘区血流参数(1)正常眼轴组:视盘内血管密度(VD)在术后1天至1周内升高(P=0.024),并在术后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视盘周围VD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p-RNFL厚度在术后1天减低(P=0.012),术后1天至术后1周内升高并超过术前水平(P<0.001)。(2)短眼轴组:视盘内VD在术后1天至1周内升高(P=0.027),并在术后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视盘周围VD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p-RNFL厚度术后1天至1周内升高(P=0.002),并在术后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3)长眼轴组:视盘内VD和视盘周围VD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均>0.05)。p-RNFL厚度在术后1天至1周内升高(P=0.001)并超过术前水平(P均<0.05)。3.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底血管密度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主要手术参数CDE、EPT与患者手术前后眼底血管密度改变无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P均>0.05)。各组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血管密度与BCVA均无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P均>0.05)。结论:1.OCTA可以作为研究轻、中度白内障患者眼底血流变化的可靠手段。2.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术后1周后可以改善正常眼轴患者的黄斑区血流,短眼轴和长眼轴患者的黄斑区血流也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3.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主要影响患者视盘内血流灌注和p-RNFL厚度。且患者的视盘内血流灌注和p-RNFL厚度在术后1周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4.在无血管病变且手术过程顺利的情况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不同眼轴患者血管密度的改变无明显差异,眼底血管密度不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关键因素。5.手术对不同眼轴患者的眼底不同层次血流灌注影响不完全相同。在黄斑区,短眼轴患者的深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和长眼轴患者的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受影响较大,波动时间较长。在视盘区,手术对长眼轴患者影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