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上海郊区稻田中氮(N)、磷(P)流失严重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问题,通过构建稻田N、P流失标准化监测田以及生态阻断系统,分别探讨了利用不同施肥方式、生态沟渠和稻田湿地串联这两种不同的控制稻田N、P流失的技术手段,减少稻田中N、P的流失问题,减轻水体恶化,降低周围环境的负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根据上海市郊区的施肥习惯,通过构建一个标准化监测田,同时监测标准化监测田整个水稻季稻田中的N、P流失情况,分析稻田系统中N、P流失特征,探究稻田系统N、P的输移规律,通过对标准化监测田监测数据的分析,最终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2)稻田田面水中N、P浓度的变化特征均与施肥量及肥料的类型密切相关。稻田监测结果表明,混施肥(MT)处理最容易造成稻田N、P大量随水流失。不同施肥处理中,标准化监测田MT处理的N、P总流失负荷(径流流失+渗漏流失)均为最高,分别为34.03和4.64kg hm-2。相对于MT处理,常规(CT)处理能减少14.69%的N总流失负荷和61.85%的P总流失负荷;而有机(OT)处理能减少29.18%的N总流失负荷和68.97%的P总流失负荷。标准化监测田的监测结果表明,径流流失是稻田N、P流失的主要流失途径,肥料类型同时也是控制稻田N、P流失的关键因素。MT处理中施用的缓释肥可能更加适合水稻的生长,但由于其缓释效应,也会导致较高的N、P流失负荷。(3)本文所构建的生态阻断系统串联如下:进水—常规稻田—生态沟渠—稻田湿地—出水,在整个生态阻断系统中,核心部分即生态沟渠串联稻田湿地系统,二者作为生态功能单元的一部分,共同发挥着良好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长远的应用潜力,生态拦截体系的建设可以更好的去除N、P和其他污染物质。生态阻断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对N的平均去除率为57.47%,对于P的平均去除率为54.82%;其中,生态沟渠对于N的平均去除率为17.58%,对于P的平均去除率为19.94%;而稻田湿地对于N的平均去除率为36.53%,而对于P的平均去除率为31.55%;因此,构建的生态阻断系统对于稻田N、P流失有较好的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