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福州盆地梁厝(LC)钻孔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参数、粒度、烧失量、色度以及稀土元素的测量,分别对钻孔沉积物对环境变迁的响应以及成因进行了探讨。环境变迁的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福州盆地梁厝(LC)钻孔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参数、粒度、烧失量、色度以及稀土元素的测量,分别对钻孔沉积物对环境变迁的响应以及成因进行了探讨。环境变迁的响应方面:磁学实验结果表明,钻孔沉积物的主导磁性矿物为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或磁赤铁矿),同时也含有少量的硬磁性矿物(赤铁矿或菱铁矿),且沉积物磁性的强弱主要受到多畴(MD)磁性矿物颗粒的浓度的影响,但是在不同阶段受到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别,进一步对比LC钻孔磁化率曲线以及烧失量曲线与相邻钻孔(FZ4)的孢粉资料可将钻孔沉积相划分为三层,(1)在海侵前(>9000calyr B.P.),磁化率值以及磁性矿物浓度值最低,烧失量也处于最低值,有机质含量低,此时气候较为干冷,降水量较少,且在该部分红度(a*)和黄度(b*)值较高,可能发生氧化作用,磁性矿物低温氧化成磁赤铁矿并进一步氧化成赤铁矿,物源区陆源碎屑物质磁化率降低,并且降水少,径流量也较小,地表径流所携带的陆源碎屑物质也较少;(2)在海侵期间(~9000-2000calyr B.P.)磁化率值相对较高,磁性矿物浓度值高,烧失量在此处值较高,所代表的有机质含量高,此时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距离陆源碎屑物质区较近,所携带的陆源碎屑物质增加,磁性矿物浓度增加,磁化率增强;在该段磁化率从底部到顶部处于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也响应了全新世适宜期气候的波动变化,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步向温凉偏干过渡;(3)海退后(~2000calyr B.P.),磁化率迅速增高,此时人类活动增加,大量的植被被人类破坏导致地表裸露,侵蚀增加,该阶段的沉积速率(~1.5 mm/a)较第二阶段沉积速率(~1.28 mm/a)增加,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导致磁性矿物浓度增加,另一方面刀耕火种也有可能导致磁化率的增强;烧失量的值相对降低则是由于人类毁林开荒所导致。因此,福州盆地钻孔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变化能够很好的响应全新世福州盆地所经历的海侵海退旋回、环境变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历史。钻孔沉积物的成因方面:粘土层代表性样品稀土元素实验结果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以及上地壳(UCC)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对比分析后认为分配模式与之相类似,均为轻稀土富集,Eu中度负异常,并且淤泥层稀土元素的量大于粘土层的量,表明沉积环境发生了变化。从粒度实验结果来看,主要通过对不同沉积相代表性样品的粒度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进行分析,第一层粘土层的粒度分布曲线与黄土高原黄土分布相类似,概率累积曲线总体上大致呈单段型,悬移组分所占比例大于95%,结合稀土元素分配模式表明成因与黄土高原黄土成因类似。淤泥层粒度分布曲线与黄土的分布模式相差较大,主要集中在<1Oμm的范围内,粒径较细,表明淤泥层受到不同与黄土的搬运动力的影响,概率累积曲线以多段式为主。第二层粘土层粒度分布曲线呈现“双峰”型,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左边的粒度分布模式的峰值形状与黄土的粒度分布模式相类似,右边的峰显示出该段含有粗粒度组分,表明该段后期受到较强搬运动力的影响。从概率累积曲线来看,悬移组分所占比例为80%左右,跃移组分所占比例为20%左右,表明该层粘土层沉积物受到两种不同搬运动力的影响。
其他文献
实时系统因其突出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工业4.0的逐步推进,实时系统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改变。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需求,实时系统在保证其高响应、高可靠特性的基础上,一方面面临着高性能、高集成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场景对其能耗、体积等因素的严格约束,使得现代实时系统的开发面临着多种压力。多处理器平台的飞速进步,为实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新
混沌运动是动力学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混沌系统的研究中,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当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在理想状态下完成的,但是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系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不确定性和扰动。还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往往假设扰动和不确定性是有界的,并且给出的界限较小,而在实际中系统所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扰动可能是很大的。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有
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对全球的天气气候变化、水文及生态系统过程有着关键的作用,对其进行准确、定量的模拟和监测对提高区域水热资源的利用率、恢复区域生态、提高天气预报精度、合理管理流域水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陆面过程模型在连续动态模拟区域地表水热通量上有显著优势,其中Si 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2)陆面模式是模拟地表水热通量比较理想的陆面过程模型之一,但对其在山地环境下的
Heinrich 1事件(H1事件)是末次冰期6次H事件中最为突出的寒冷事件。H1时,寒冷的极地海洋表层水团可以到达如今的亚热带海洋地区,甚至影响到南纬40°海域。北半球冰盖融化使大
贵州省积极鼓励研发和推广综合利用磷石膏固体废弃物生产建筑墙体材料,将磷石膏应用于轻型木结构房屋中是推进磷石膏在建材领域规模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又一途径。选取贵州
介孔材料在吸附、分离、催化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介孔碳/硅纳米复合球因其表面丰富的硅羟基、苯环、酚羟基等结构,为其功能化修饰提供了丰富的位点;另外,稳定的介孔骨架以及多级孔道结构为催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传质、传热的通道,是研究多相催化、仿生催化等的良好载体。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在多孔碳/硅纳米复合球合成方面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围绕多孔碳球、多孔硅球以
除了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数据转发设备,企业网和广域网中还部署了大量的网络功能型设备。网络功能型设备包括网络安全类设备,如深度包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防火墙等;也包括网络性能类设备,如负载均衡器、广域网加速器等。传统网络以专用硬件的方式来部署网络功能,开放性和通用性差、灵活性低、难以统一管理运营、更新换代成本高。而基于高速发展的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技术,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NFV)一经提出便
碾压混凝土作为非均匀性的超干硬性混杂材料,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且施工速度相对较快,在道路、大坝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世界的大范围认可。随着碾压混凝土在建筑界的广泛应用,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和混凝土自身缺陷,使碾压混凝土内部产生细微的裂缝,严重的可以影响建筑结构的适用性、耐久性等性能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碾压混凝土断裂性能的研究对于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国家自然科
许多传统的大跨度形式主要的结构为单层建筑,这种结构形式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高速发展,土地愈来愈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正因为如此情况,
近些年来,全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因而对主要成分气体——二氧化碳(CO_2)进行催化利用,一直是众多课题组的研究重点。随着CO_2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高效的CO_2催化剂被研究报道,由CO_2转化得到的有价值的化学品的报道逐渐增多。在从多催化剂中,离子液体催化剂具有很优良的催化特性。离子液体通常表现出低熔点、低饱和蒸气压、高热稳定性、结构易于修饰等特点,被广泛用于CO_2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