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实验性MV及手术性MV两部分入手,分别探讨两种方式对视功能的影响。
第一部分实验性单眼视方式矫治老视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MV-CL前后远、近视力的变化,暗视/明视下对比敏感度(CSF)的变化及眩光刺激对CSF的影响,远近立体视的改变及波前像差的变化,明确拟采用MV方式矫治老视者对该方式的接受程度及MV对老视患者的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程度。
方法:
对35例有老视症状病人1眼配戴远视用角膜接触镜治疗以改善近视力,其中12例伴轻度远视者另一眼同时配戴接触镜治疗以提高远视力,并分别于戴镜前、戴镜术后1周测量远近立体视;两种模拟背景光(暗视/明视)下的CSF和暗视/明视下有眩光刺激下的CSF,所有CSF均为矫正视力下测得;同期测量戴镜及裸眼状态下的波前像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视力的改变:患者单眼视方式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后,双眼远视力略有改善,近视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2、立体视功能的改变:单眼视方式戴隐形眼镜后,Titmus立体图检查及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检查均显示近距离立体视觉的变化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3,0.56;P>0.05),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检查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的减少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16,0.11,P>0.05),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片检查,远融合范围的减小、远立体视觉的降低均无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X2分别为0.22,0.16,P>0.05)。
3、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双眼明视下,MV-CL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平均CS值均有下降趋势,尤其在3.0、12及18cpd处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明显(P<0.05),双眼暗视下,MV-CL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平均CS值均有下降,尤其在1.5、12及18cpd处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眩光的影响:双眼明视下MV-CL状态下眩光造成的影响在3.0,12及18cpd处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其他空间频率处差异无显著性(P>0.05)。暗视有眩光下,MV-CL引起的对比敏感度的降低更明显,其中在6.0及18cpd处平均CS的降低最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5、波前相差的改变:配戴接触镜可使各阶像差同等幅度的降低,第4、5阶(P=0.039、0.012)治疗前与戴镜时像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裸眼的各阶像差均高于治疗前,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MV-CL能明显提高近视力,有效缓解老视症状。
2、MV-CL可以引起部分患者立体视锐度的减退,但均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其远融合范围无明显减少。
3、MV-CL者的对比敏感度在中、低频率段无明显降低,在高空间频率段下降明显,表现为暗视下的影响显著。
4、眩光刺激降低了MV-CL者的对比敏感度,主要集中在中、高频率段。
5、戴镜状态下各阶像差较裸眼情况下均明显降低,尤以总体高阶像差及球差减少明显。同时取镜后裸眼的各阶像差均高于治疗前,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
第二部分 CK手术矫治老视眼对视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各期的远、近视力,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并结合眩光测试以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衡量患者的视觉质量,评价CK的疗效。
方法:
对42例有老视症状病人1眼行CK治疗以改善近视力,其中13例伴轻度远视者另一眼同时手术治疗以提高远视力,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6月测量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多种方法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两种模拟背景光(暗视/明视)下的CSF和暗视/明视下有眩光刺激下的CSF,所有CSF均为矫正视力下测得;并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3月时术眼的波前像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术后视力及屈光力的变化:术后6月患者双眼裸眼视力达0.8/0.33(J4)以上者有38/42(90%),而术前只有4/42(10%)的患者有此视力,患者获得一个较好的功能视力。术后角膜屈光力较术前均有显著增加(P=0.000),3mm屈光力术前为43.72D,至术后3月时稳定至45.20D。
2、远近立体视的改变:Titmus立体图卡检查术后1月时中心立体视有减退趋势,但无低于100"者,随时间延长近距离立体视觉逐渐改善,至术后3月时已优于术前。颜少明随机点立体图检查结果与Titmus立体图卡检查结果近似,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23,3.87,P>0.05)。同视机立体视画片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检查结果显示手术未对其造成明显影响(X2交=4.09,x2非交=3.90,P>0.05),术后早期远融合范围减少,远立体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融=0.45,x2远=5.79,P>0.05)。Titmus远立体图检查结果经统计x2=3.09,P>0.051。
3、对比敏感度变化:双眼明视下,术后1个月时各空间频率的平均CS值有下降趋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基本回升至术前水平。术眼暗视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均略低于术前,1月时中、高空间频率处下降明显,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CSF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
4、眩光的影响:双眼明视下除术前在6cpd、12 cpd处(t=-2.766,-2.913;P<0.05)以及术后1月时在6cpd处(t=-3.4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有眩光时CSF增高,在其他各期及各空间频率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暗视下各期眩光刺激引起的CSF的降低主要在中低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1个月时眩光影响最明显,3个月以后影响减弱。
5、波前相差的变化:术后整体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以及三阶、四阶像差的增加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仅五阶像差的增加对照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慧差中垂直(Z7)慧差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由术前的0.1741am增加为术后的0.292gm(P=0.001);水平(Z8)慧差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阶球差(Z12)的增加也有统计学意义,由术前的0.350μm增加为术后的0.444μm(P=0.005)。
结论:
1、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K)能在远视力无明显降低的情况下,明显提高近视力,有效缓解老视症状。
2、CK.术后早期远、近立体视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并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其中近立体视恢复快且优于术前。
3、CK术后,明视/暗视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无明显变化,无眩光情况下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
4、明视下的眩光未对对比敏感度造成明显的影响;眩光刺激降低了术后暗视下的对比敏感度,主要集中在中、低频区。
5、CK术后总体高阶像差及3阶,4阶像差对照术前均有增加。部分高阶像差的增加对于临床有积极的意义,如Z12及Z7的增加,尤其Z12数值向负值方向发展,使角膜变得更加非球面(prolate),可以使焦深增加,利于改善老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