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单原子和原子链的振动激发和非弹性隧道谱的理论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f_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通过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能够精确构造出具有特定大小、形状和功能的人工纳米结构。但是在STM操纵表面上吸附的简单原子体系中,关于吸附单原子和多原子系统的振动激发和动力学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的局域空间探测的理论模拟还很缺乏。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经验势计算,并结合振动热激发模型和紧束缚模型,从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金属表面吸附的单原子和原子链的振动动力学,模拟了振动态的非弹性隧道谱及其空间分布。首先,我们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振动热激发模型对STM在Cu(111)表面上操纵单个Co原子横向运动的机制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和以往STM操纵其他原子和分子的实验观测不同,Co原子沿Cu表面的运动是由它的横向受阻振动模被直接激发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对Co原子的迁移率和偏压之间的非线性依赖关系进行模拟后发现,在实验中的低温条件下,Co原子在fcc和hcp位置间的跳跃越过了一个非绝热的势垒。由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量的限制,笔者采用一个经过广泛测试的经验势研究了Cu(111)表面不同Co原子覆盖度下系统的振动性质,在使用大尺度超级原胞时,得到接近单个Co原子吸附情况的横向振动模的寿命。Cu表面单个Co原子的横向和纵向振动模的极化分布表明它跟周围衬底原子有很强的耦合作用。接着我们将研究体系从单个吸附原子推广到多原子的—维原子链体系,研究了吸附在Cu(111)表面的线型Cu原子链的振动性质。在有限长链中发现了分立的振动态,它们的能量和局域振动态密度显示了一维量子化行为。原子链中量子化的振动态能够和STM与衬底之间的隧穿电子耦合,我们采用一个简单的紧束缚模型描述电子态和一个合理的近似描写电声耦合相互作用,模拟了这些量子化的振动态的非弹性隧道谱的空间图像,它显示了振动激发几率在原子尺度的分布。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原子尺度的扩散,摩擦,能量的转移和耗散机理的理解以及表面动力学过程的微观认识和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围绕与ZnO相关的三元系相关系的研究来探索适合ZnO单晶体生长的助熔剂,对于发现的新化合物及结构未知的化合物进行晶体结构解析及性质测试。   通过固相反应和淬
SO2是危害最大的气相污染物之一,是大气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SO2降解过程中会产生SO、SO+自由基,由此可以通过对SO、SO+的监测,来研究SO2的降解过程。 本文采用直流脉冲
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内容:(1)平面波展开法研究二维声子晶体能带结构,平面波超元胞法研究二维声子晶体存在点缺陷时的能带结构;(2)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二维声子晶体存在点缺陷、
双色场电离气体产生的太赫兹波段的电磁辐射(太赫兹辐射)具有超宽带、高强度的特点,是当前太赫兹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双色场还是强场物理研究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调控手段。本
氮化亚铜(Cu3N)薄膜低温分解得到的金属铜薄膜具有高的电导率,并且在800 nm附近其光学反射率比Cu3N薄膜的光学反射率高出-40%,这使得Cu3N材料在一次性光记录领域和电子工业领域
氢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具有燃烧后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因而被认为是新型能源的理想候选者。石墨烯是于2004年才被发现能够独立存在的碳质新材料,它是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
对半导体表面的再构相及其相变的研究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面再构的微观和介观形式,以及各种表面相之间的相变和相变动力学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内容,对它们的深入系统研究
采用两步的固态反应方法合成了的LaOFeP材料,磁化率和电阻测试表明:LaOFeP样品具有体超导电性,临界温度Tc=4.1 K。在T=2 K时,LaOFeP超导相,的体积分数高达95%。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LiBOB/CH3CONH2电解质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包括热学性质,电导率,红外和拉曼光谱性质,电化学稳定性。其中LiBOB/CH3CONH2摩尔比为1:8的电解质体系在25℃时电导率为
本论文主要对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中锰氧化物和钛氧化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1.测量了双层Ruddlesden-Poppe镒氧化物La2-2xSr1+2xMn2O7 x=0.6组分的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