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焦点问题。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高校逐步扩招,贫困大学生日益增多,许多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样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研究他们的心理问题,探索如何改善其心理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过去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生的患病率、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比较、贫困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存在对象的相对单一(单一的年级和院校)的不足。而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采取分层抽样法,选取重庆市理、工、农、医、师,即重庆大学、工商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5所大学的1~4年级(重庆医科大学加抽了5年级的本科生)共计1130名贫困大学生(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并按大约1:1的比例在非贫困生中采取分层抽样法抽取118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收集数据,应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重庆五所高校贫困生总的患病率为12.30%,患病率最高的是工商大学为16.92%,依次是重庆医科大学13.00%,重庆师范大学12.50%,西南大学11.65%,患病率最低的是重庆大学10.60%;九个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敌意等症状最为突出;各高校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尚未发现明显差异;各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及贫困生与国内大学生常模在α=0.01或α=0.05水平上各因子分具有显著性意义;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月收入、年级、住址(城、乡)、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通过调查研究,对重庆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并探索出他们的心理发展中的某些特殊性,为重庆市和其他地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提供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