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和高校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期。大学小说创作的繁荣,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学界对于大学小说的研究劲头十足,特别是在大学小说主题、知识分子形象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然而,现有成果往往没有从当下的历史语境出发,就进入到阐释小说文本之中,这就可能导致文本分析不够深刻。同时,现有的研究对大学小说的审美转向、价值评估等问题还不够全面。此外,大学小说中所描述的大学“症候”,在现实的大学中确实客观存在。正是如此,研究大学小说能让社会对大学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进而找到拯救大学以及大学知识分子的科学方法,这对于大学精神的重构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表明,大学小说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而且研究大学小说也很有必要。因此,从事大学小说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论文除第1章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为第2章至第5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和研究综述。第2章详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市场经济、科技变革和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小说的生态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第3章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探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小说中的“大学人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大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沉沦者”、“拯救者”和“逃离者”这三种类型。沉沦的大学教授命运最为凄惨,他们的结局大致为“死亡”、“疯癫”和“出走”这三类。而对于沉沦的学生,作家则相对较宽容。“拯救者”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心中有理想、有目标、不畏艰辛、想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拯救”的效果不见得都尽如人意。有些人直面失败,继续坚守初心。也有些人被现实击败,在世俗中被迫放弃自我。“逃离者”因为在高校壮志难酬,所以怀着乌托邦的幻想远赴他乡。当然,“逃离者”以大学教授居多,大学生则因为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更多的是通过“自我放逐”的方式逃离大学。第4章探讨了大学小说的审美转向与艺术策略。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家自身的因素,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小说如何从“诗意”转向“世俗,分析了大学小说常用的反讽、夸张等写作手法。第5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小说进行了价值评估。大学小说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是公众了解大学与大学知识分子的一个窗口,对未来的大学与大学知识分子的精神建构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大学小说也存在很明显的不足,即创作的雷同化、人物塑造扁平化以及创作的通俗化和媚俗化。结语则构想了未来大学小说创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