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明确辽宁猪生产链中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及其致病与耐药特性,探究与分析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的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在猪生产链中的分布与传播情况,开展规模猪场、屠宰场和销售市场沙门氏菌血清类型、毒力因子、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检测与分布研究,一方面为探索猪沙门氏菌传播机制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为建立有效的猪生产链沙门氏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2018年,从辽宁省选择有代表性的规模化养猪场,采集腹泻病猪肛拭子、下游生猪屠宰场中待宰猪的粪样及相应屠宰环节胴体、销售市场分割猪肉等样品,对收集到的样本首先采用沙门氏菌微生物学鉴定;同时采用猪沙门氏菌属保守基因inv 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结合采用血清因子特异性基因PCR鉴定和因子血清学鉴定方法,确定猪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采用PCR方法对不同血清型的猪沙门氏菌进行主要毒力因子检测并比较分析其分布特征。应用小鼠攻毒试验和病理学技术对不同血清型猪沙门氏菌的致病性进行检验观察,比较分析不同血清型菌株致病性的强弱;对所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比较不同生产环节、不同血清型分离菌株耐药谱,最终明确沙门氏菌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与传递情况。结果1、养猪场、屠宰场、销售市场检出率分别为8.7%、10.89%、8.57%,各环节沙门氏菌主要血清型有3种,分别为猪霍乱型、肠炎型和鼠伤寒型沙门氏菌;在不同环节流行的优势血清型基本一致,但检出率有所差异,如养殖场检出率最高为肠炎型沙门氏菌,屠宰场和销售市场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猪霍乱型沙门氏菌和鼠伤寒型沙门氏菌。2、致病性试验证明猪霍乱沙门氏菌可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病死率高达为100%,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均可引起小鼠发病,但各器官的损伤较轻,病死率达到33.3%,确证了猪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的致病力有较大差异,猪霍乱型沙门氏菌致病性最强,器官损伤广泛、程度严重。3、沙门氏菌毒力因子在猪生产链三个主要环节中共检出9种,分别为spv R、spv A、mog A、mgt C、ara B、stn、sse L、bcf A、fim A,证明沙门氏菌主要毒力因子在猪生产链不同环节已广泛分布和传递,从而使其致病性得以保持。三种血清型共同携带的毒力因子有6种,包括所有毒力岛基因和肠毒素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检出质粒毒力因子,猪霍乱沙门氏菌与肠炎沙门氏菌分别检出9种和12种毒力因子。说明不同血清型毒力因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毒力岛基因和肠毒素基因与其保持致病性有关,而其他基因差异可能与其致病性差异有关。4、养猪场、屠宰场、销售市场共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有5种,证明沙门氏菌在猪生产链中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并发生了传递。猪源沙门氏菌对6类药物中的5类药物耐药率超过50%。屠宰场不同环节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待宰猪>胴体>肝脏>污水>屠宰工具,这可能与屠宰场内部不同环节之间污染传播有关,其中耐药率偏高的药物均是生产实践中常用药物(如氨苄西林、四环素等),仍然保持敏感性的药物是不常使用和未使用的药物(如粘杆菌素、头孢噻呋等),说明耐药性的产生与药物使用频率有密切关系。5、猪源沙门氏菌12种主要耐药基因检出率超过50%的有5种,分别为gyr A100%、gyr B100%、TEM97.43%、sul394.87%、flo R58.97%。猪场、屠宰场、销售市场共同携带耐药基因有8种,涉及氟喹诺酮类、氟苯尼考、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5类药物的相关基因,其中gyr A和gyr B基因的检出率达到了100%。50%以上检出率的耐药基因超过检测耐药基因总数的一半,说明主要耐药基因在不同环节发生了传递,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辽宁猪生产链中沙门氏菌广泛分布,其优势血清型为猪霍乱型、肠炎型、鼠伤寒型沙门氏菌。2、猪生产链三个环节共同携带毒力因子有9种,毒力因子在猪生产链中发生了传递。不同血清型毒力因子种类和数量有差异,毒力因子差异导致致病力差异。3、不同环节猪源沙门氏菌对常用兽用药均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并发生了传递。主要耐药基因在不同环节、不同血清型猪沙门氏菌中广泛分布与传播。沙门氏菌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导致耐药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