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我国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家养水禽(鹅)暴发了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从而改变了致病性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对水禽不致病之说。但2000年以来,由NDV引起的鸭的临诊感染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日趋增多。因此鸭ND的发生预示着重要的流行病学和病原生态学意义。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鸭ND进行了研究,但有关本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及来源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本试验通过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HA)、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ininhibition,HI)等方法对2005年分离的鸭NDV(HB/1/05/Dk株)进行了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鸭群中已存在对鸭和鸡等禽类具有较强致病性的NDV。1、鸭NDV HB/1/05/Dk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致雏鸭腹泻、腺胃黏膜局灶性出血或溃疡、肠道黏膜出血并致雏鸭严重死亡的病毒,编号为HB/1/05/Dk。纯化的病毒在透射电镜下囊膜表面有纤突,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但不能被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H5亚型与H9亚型)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对该病毒的毒力进行测定,结果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ean death time,MDT)为57.6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ICPI)为1.86,表明该病毒属强毒株。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该病毒对雏鸭和雏鸡有高度的致病性。电镜观察、血清学、理化鉴定及致病指数的测定等结果均表明HB/1/05/Dk为一株对鸭和鸡具有高致病力的NDV。2、鸭NDV体内外致病变特性本试验在测定HB/1/05/Dk株的毒力指标(MDT和ICPI)的基础上,研究了该病毒对体内感染组织和体外细胞培养物的致病变特性。在体内试验中,对部分人工感染鸭包括气管、肺、腺胃等在内的20种器官的大体病变和组织病变进行了观察,并对病毒抗原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感染鸭多种组织器官都表现明显的大体病变和组织学变化,其中消化器官、呼吸器官和部分免疫器官尤为严重,大体病变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出血或坏死,胸腺出血,胰腺和脾脏的轻微坏死,组织学变化特征为各种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显著的变性、坏死。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检测表明,感染后可以在除脑、心肌、十二指肠、脾脏之外的各种组织中检测到病毒抗原;病毒抗原主要存在于各种上皮细胞以及肝细胞、网状细胞的胞浆内。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强度、病毒引起相应组织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发现,鸭源NDV可以在感染鸭的多种组织细胞中复制,导致广泛的组织损伤。在体外试验中,研究了鸭源ND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CEF)培养物上的致病变特性,并将其与鸡源NDV、鹅源NDV的相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鸭源NDV、鸡源NDV及鹅源NDV感染CEF培养物后,在24h即开始有病变产生,最初各种毒株导致的病变相似,表现为细胞变圆、皱缩、折光性增强,但鸭源和鹅源毒株感染的细胞单层病变进展缓慢,表现为细胞逐渐地变圆、浮起、崩解,并伴有大量合胞体形成;在96h单层破坏、消失。而鸡源毒株接种的细胞单层病变进展迅速,在60~108h即见单层即彻底破坏。对各株病毒接种后不同时间培养上清HA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鸭NDV HB/1/05/Dk株在96h达到峰值(4 log2);鸡源NDVQH-1/79、F48E8株在84~108h达到峰值(3~4 log2);而鹅源NDV JS/1/97/Go株在接种后96h达到峰值,但峰值仅为3 log2。鸭源NDV、鸡源NDV及鹅源ND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培养物后,开始出现病变时间(24h PI)、病变程度均与CEF相似,不同来源毒株使单层完全破坏时间基本相同(120~144h)。对病毒接种后不同时间培养上清HA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鸭源NDV HB/1/05/Dk株在接种后108h达到峰值(6 log2);鹅源NDV JS/1/97/Go株在接种后108h达到峰值(5 log2);而鸡源QH-1/79、F48E8株在96~120h达到峰值,但峰值最低(3~4 log2)。本研究结果表明:鸭源NDV可以在感染鸭的多种组织细胞中复制,导致以变性、坏死为主的广泛的组织损伤;鸭源NDV在体外具有比鸡源毒株更强的导致细胞融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