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试图通过傅东华和黄怀仁、朱攸若的《飘》的中译本的对比研究来分析不同翻译方法在处理文化相关问题时的优劣。本文旨在为读者探索出合适的文学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使读者在处理文学翻译问题时更加灵活,而非指出两个译本孰优孰劣。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先解释文学翻译的实质,分析文学翻译过程,介绍其如何受文化差异影响,在文献综述中回顾了历史其它译者读者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并且提出本文将运用对比研究法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第二章作者介绍了文化的定义,并且找出了有关文化的最权威的解释,提出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前两者属于文化的显性方面,后者是文化的隐性方面。文章接着阐述了重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且在第二章最后指出本文将文化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进行研究。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本论文从文化差异的两个方面对《飘》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研究,即语言差异和精神差异。在第三章,论文指出文化差异的显性方面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语言的民族性与自然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找出平衡。在第四章,论文指出文化的隐性差异主要是文化的精神差异,主要从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作者译者风格三个方面分析精神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例子,文章试图找出在对待精神文化差异时两个一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而分析不同译法的优劣。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结论是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语言差异方面,在保持原文民族性的同时,译者应力求译文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自然,即语言同时要有自然性。保持语言的民族特色在于保持原文心理方面,而不是形式。同时要有策略地处理好语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文学作品的译文既应该保持原文的历史特点,也应该能够让现代读者容易接受,包括译者用现代思想对原文的理解。文化差异的隐性方面即精神方面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作者译者风格上。在处理思维方式差异和民族心理差异时要满足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汉化;最后指出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前提下可以体现译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