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主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全盛,涌现了以郭沫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还有浅草湖畔诗社、新月社等文学社团。它们或秉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或流露出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并创作出一大批浪漫主义作品,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创作,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个性主义的呐喊式的宣泄,宣扬反封建反专制的思想,提倡个性解放,追求科学与民主、价值与尊严,充分体现出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凸显了“人的觉醒与解放”的文学主题。浪漫主义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浩然的姿态出现,并形成巅峰之势。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和国际性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转折和消沉的景象。但浪漫主义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变换了表现形式,其作品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静美之态。到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进入回溯期,40年代出现的新浪漫派,便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新的延续与发展,它将浪漫主义的情感自由用传奇的故事串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并使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相连,不再以独立封闭的形式出现。徐訏便是新浪漫派的代表作家,他独具一格的创作,以爱、美、自由和人性为主题,文本具有虚拟的特征和别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在20世纪40年代,徐訏的创作疏离于主流政治,在作品的格局上具有共时性的文化特质,它没有正面去叙写宏大的历史主题,而是转而关注人的内心需求和精神状态,寻找人生命的终极归宿,这些都不同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也迥异于30年代的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浪漫主义新境界,加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互融的意义,并加快了雅俗文学互融的步伐。这对90年代及当今的文学市场化、商业化亦具有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新浪漫派的形成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分不开,在当时抗战的特殊环境下,由于战争的原因,当局对文化的控制减弱,因此徐訏和其他新浪漫派作家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比较平和的心态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创作主体的文化和学术修养(徐訏是心理学出身,留学法国,精通哲学,并受过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及社会文学活动,使这一流派的创作成为可能。在这一时期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长年的战争导致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承受着分离的苦痛和生命的威胁,在心灵上需要慰藉,对于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和主题风格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阅读兴趣。对于新浪漫派,文坛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文学史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并由此而导致一系列评价缺失或偏颇甚至不公正。新浪漫派的出现,是对五四文学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承继和发展,创作主体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在表现形式上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精英知识分子从中读到的是哲思,普通人读到的是传奇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说新浪漫派尤其是徐舒40年代的小说是相当优秀的,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和主流政治文学评论的制约,新浪漫派小说并没有在当时的文坛上取得评论家的认可,从这一点上讲,对于新浪漫派的不公正评价是不合理的,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我们相信,文坛会对新浪漫派做出公允的评价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浪漫主义的发展及在中国的传入和新浪漫派及徐舒创作和作品研究状况;第二章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以新浪漫派代表作家徐舒自己的作品来论述40年代浪漫主义小说;第三章论述新浪漫派的形成原因;第四章来阐述在现代文学史上,新浪漫派小说对于浪漫主义的发展和三种文学思潮互相融合所产生的作用和在雅俗文学合流中所起到的积极影响以及它对于当今文学市场化商业化的启示;第五章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