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笔记小说发端于1980年代初。自孙犁、汪曾祺分别发表了《鸡缸》、《故乡人》等小说起,笔记小说这一被遗忘的文体开始重新活跃于文坛,并吸引了批作家参与其中。这些小说在形式上,篇幅短小,简洁平实;在内容上,丰富广博,贴近现实生活,多描写凡人琐事,不以情节取胜,具有散文化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多使用白描手法,行文散淡,继承了传统笔记小说的美学风貌。由于这样的小说文体脱胎于传统的笔记小说,它被称之为“新笔记小说”。1980年代是新笔记小说的黄金时代,参与新笔记小说创作的作家数量众多,许多优秀的新笔记小说作品脱颖而出。其中,孙犁、汪曾祺、林斤澜的创作最具代表性,作品的文学价值最高。《芸斋小说》、《矮凳桥风情》和以《故乡人》、《故里三陈》为代表的一批汪曾祺的小说作品,都是新笔记小说的代表佳作。尽管作家们在形式上和美学风貌上不同程度地继承了笔记小说的传统,但是新笔记小说的时代特征却也不容忽视。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新笔记小说,还需要结合时代因素,展开对小说作者叙事心理、文体意识的研究。而新笔记小说之所以“新”,其核心正是在于其不同以往的文化蕴涵,这也正是研究新笔记小说的重点。叙事心理指的是叙事主体的心理状态或进行叙事的心理支撑。新笔记小说的作者在新时期产生“弃民”身份之感,他们在创作中采取“边缘策略”,将自己置身于边缘作家之列。在孙犁等作家开始创作新笔记小说之时,已步入老年阶段,他们具有浓浓的怀旧情绪,通过怀念过往的美好来逃避现实的不安全感。此外,由于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影响,由儒家思想而来的中正平和的心态和由道家思想而来的闲适淡然心态共存并相融于这些作家身上,对他们形成散淡的审美趣味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笔记小说篇幅短小,承载的容量少;情节淡化,主题性不强。作者在对故乡和故人的叙写中体现新笔记小说的文化蕴涵。故乡书写在新笔记小说中占有很大部分,回忆中的故乡掺杂了一切美好因素,使作者心向往之,在回忆中寻求精神的慰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多与故乡、往昔有关,作者叙写故人的品质和人性,代表着作者的价值判断,也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往昔美好生活记忆的留恋。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关注小说的叙述和语言。他们叙述过去、故乡等遥远的事,构成较远的心理距离,除尽火气和感伤主义,收到心平气和的效果。此外,他们运用中断和空白、虚实相生等手法,为小说增添解读空间和艺术魅力。由于在小说语言中融入文言,引用方言,小说具有韵致,并体现出地域特征。1980年代的新笔记小说创作为文坛贡献了许多优秀作品。它在对故乡和故人的文化观照中寄寓作者的现代意识和历史思考,也表现出在新时期作家对传统美学境界的主动追求。但是,作家们对于现实的回避态度和新笔记小说自身形式的局限,都使新笔记小说无法承载起更多的现实内容,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寄寓人生感悟、挥洒笔墨情趣的载体,因此新笔记小说在文学史的地位不宜高估,也不会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