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区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及预测评价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hofa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突现,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扩散性、潜伏性、间歇性以及分布广泛的特性,因此,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控制成为当今研究中一大难题。鄱阳湖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环湖区人口的增长,使得农村面源污染愈来愈严重。系统的分析鄱阳湖区面源污染中氮磷负荷分布特点以及营养源贡献率等,为鄱阳湖区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大力推广友好节约型农业技术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鄱阳湖区周边12县市为研究区域,以氮、磷2种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畜禽以及农业人口为三大主要营养源,结合GIS,运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现状年1997~2007年面源污染负荷。同时借助马尔柯夫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1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畜禽人口的变化,从而得到预测2011~2020年的面源污染负荷,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的来说,现状年与预测年相比,环鄱阳湖区的面源污染总氮、总磷负荷有明显递增的趋势。现状年环鄱阳湖区年平均输出TN/TP负荷分别为63114.944吨和5771.221吨,预测年为74134.776吨和6695.886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7.46%和16.02%。(2)预测年2011-2020年与现状年1997-2007年相比,环鄱阳湖区各大营养源的贡献率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畜禽输出的TN/TP负荷都是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是三大营养源中最快的。这是因为畜禽养殖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由此造成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大;农业人口输出负荷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农业人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减少;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环鄱阳湖区范围内的总土地面积是不变了,城市化的发展促使耕地逐年减少,使得土地输出荷的TN/TP负荷贡献率随时间有递减的趋势,TN负荷的贡献率减少趋势比TP负荷要快。(3)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输出的TN/TP负荷中,耕地、水域和城镇用地输出的TN/TP负荷居前三位,未利用地输出的负荷贡献最小。主要是原因如下:首先是六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水域面积占有率居前两名,而未利用地面积古有率最小;其次是耕地受农业耕作方式的影响最大,是农药化肥的直接承纳者,水产养殖直接影响到水域的水质,而未利用地基本处于比较原始状态,受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4)鄱阳湖区范围内各县市中,预测年2011-2020年与现状年1997-2007年相比,各县市的污染负荷强度都有所增加且属南昌市辖增加幅度最大。南昌地区四县市的面源污染负荷强度均高于全区范围内的平均污染负荷强度;九江地区6个县市中4县市面源污染负荷强度低于全区范围内的平均污染负荷强度。这主要是由于鄱阳湖区各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种植结构都不同导致的。
其他文献
高含水期采出程度是编制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价。因此,采出程度预测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高含水期开发的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
分别采用高压有机溶剂法和回流法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了含铂20%(w)的催化剂Pt/C-HP(高压有机溶剂法)和Pt/C-Reflux(回流法)。实验发现:对于甲醇的阳极氧化过程,高压有机溶胶
在不同浓度配比的HCO3-和Cl-混合溶液中,用循环极化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手段,对铜工作电极的循环极化行为和点蚀表面形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体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稻根的负向光性的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与原因;分析了生长素发现史中研究单侧光的作用部位、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设计和解释向光性原因的推理过程在水稻根的负
当前莲藕组织培养常以取自田间的藕芽为外植体,但受到取材季节限制和外植体难消毒等因素的影响.对此,本研究以淮北白莲藕种子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条件、褐化控制方法、丛生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蔬菜和水果中氟啶虫胺腈、Pyrifluquinazon和螺虫乙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均质提取,混合使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和十八烷基硅烷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正面临着大气污染日益严峻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巨大压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还难以采取大规模的直接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此条件下,中国要应对
对无烟粉煤生产炭化型煤的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粉煤成型的最优工艺参数。同时用扫描电镜(SEM)对炭化型煤高温时的粘结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结剂用量为16%,成型水的
在对南岳林场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南岳林场茶园的生态条件、茶园周围的植物、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害及天敌的群落结构,研究了综合防治措施在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