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kolxsb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劳动力和资源低成本优势,由中低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核心部件依赖度较高、结构性矛盾冲突、低成本优势逐渐衰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产业转型升级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升级。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发展的逻辑。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了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要求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实施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的全面对外开放,不断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这一重大举措的提出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发展方向渐趋明朗,而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毫无疑问,生产性服务具有专业化强、知识密集度高特点,贯穿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诸多环节。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虽然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极具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特点,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制造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比较有限。迫切需要通过扩大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水平提升,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扩大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进而增强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已有相关文献对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制造业升级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机理,这意味着重点探究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如何影响制造业升级,据此为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刻画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制造业升级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托省际面板数据和行业面板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制造业升级的时序变化特征及事实;基于制造业产业间升级视角、制造业产业内升级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视角,通过设定计量检验模型并结合静态面板估计、动态GMM估计、门限效应检验回归模型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以及采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制造业升级,得出一系列有益的结论,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总体规模、结构有着波动起伏的时序变化特征,制造业升级水平也呈波动变化趋势,且这种时序变化特征存在行业和区域差异;第二,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确实有助于制造业升级水平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行业异质性和门限效应特征;第三,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确实有助于制造业升级水平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效应是依靠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多种途径来实现的。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拓展了研究视域。本文基于制造业产业间升级视角、制造业产业内升级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视角,构建了制造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指数、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制造业产业结构内部变革指数以及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从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系统考察了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作用,丰富和拓展了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研究视域。第二,延伸了研究内容。本文全面和系统考察了跨境交付下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商业存在下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延伸了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研究内容。第三,丰富了实证内容。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多种途径影响制造业升级,并依托现实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方法验证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是否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多种途径影响制造业升级,丰富了实证研究维度和内容。
其他文献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是完善区域经济政策程序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大量文献基于对各类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然而,一方面,当前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多存在于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忽视了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另一方面,基于空间差异性的研究视角对西部大开发的评价更是缺乏。因此,客观地评价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带来的变化,不仅能够帮助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程序,也有利于验证区域经济政策
学位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都市圈对于拥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但受限于经济地理局限的西部地区来说至关重要。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理清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实质,即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因此,本文以西部地区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现状、影响因素与效应三个层次研究都市圈产业分工。  首先,对都市圈产业分工的相关文献及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运用区位指数测度西部地区都市圈内部及整体产业分工水平现状
学位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使得中国外需减弱,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疲软,出现了供给过剩、内需不足、部分需求外溢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存在不同的收入等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居民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亟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本文结合
学位
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做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时兼得。青海既是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环境丰富地区以及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同时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好“绿色路”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有目共睹,成绩喜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转型期,倚仗高投入、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而研发(R&D)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本文选取R&D资本存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R&D资本存量的测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位
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个人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这一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的涨势也差强人意,与此同时,多元化的地区特征和行业特征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更加剧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情况。收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微观或宏观的单一角度出发,很难充分反映各层次的因素对个人收入的交互作用,因此本文将微观和宏观角度相结合,综合分析地区差异
学位
2011年以来,我国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第二个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工作的层层深入,越来越多的贫困问题被解决,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数据,到2019年,我国80%左右的贫困村已退出,超过50%贫困县已摘帽,85%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随着2020年的到来,我国迎来全面小康,也迎来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巩固扶贫成果成为党和政府新的工作方向,农村贫困人口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党和政府新的
学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概念,其在国内沿线覆盖了九个省份,分别为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的四个省市——重庆、四川、广西和云南。“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将我国西部地区的这九个省市从改革开放的后方区域推到了前沿地区,该区域已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必然会更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因此能否提升该区域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对外开放和竞争,也影响我国“一带一路
学位
精准扶贫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示范地,陕西于2011年5月正式开始了陕南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十年间将居住在陕西南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山区的240万群众搬迁至浅丘或川道地带,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以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境地。现如今,陕南地区大规模的扶贫搬迁工作已告一段落,在此时间节点,对上一阶段搬迁工作进行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落后于土地城镇化。随着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依附于原有耕地的农民被迫成为了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的剧变中,失地农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再就业。只有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失地农民才算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只有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人口城镇化才能够顺利推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