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的哲学研究工作着眼于探寻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先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解读康德哲学,建立了“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后用中国哲学弥补自由主义思想的偏失,强调用“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为世界哲学的未来走向贡献中国哲学元素。通过研读李泽厚的哲学、伦理思想,笔者认为他就是围绕如何走出一条实现“个体自由”的“中国道路”而展开哲学创作的,他所向往的世界哲学是:“孔夫子加Kant”,向往着一个美好的未来中国。 回顾中国150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争取人性解放、追求个体自由、向往自由王国是其根本诉求;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中心就是围绕“中国道路”展开的争论、选择、吸收、创造;经过艰苦摸索,我们最终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向前发展,李泽厚提出了“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的“四顺序说”,目标是基于“西体中用”“转换性创造”出一个“中国模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道路的探寻者,李泽厚提出了一套基于“关系主义”的“中间偏左”性质的“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历史性”、“理想性”、“情感性”。李泽厚提出这一思想立足于他的三个哲学立场:哲学何为——探究命运破坏体系、哲学转型——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峰巅——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之路,解构中国的“泛道德主义”传统是必要的,然后分别建构以强调社会正义为核心的“社会性公德”与以关注生命意义为指归的“宗教性私德”。对于“现代社会性公德”的构建,李泽厚提出了“权利优先于善”、“和谐高于正义”、“新一轮儒法互用”等哲学命题,强调我们既要重视个体自由,又要强调情理交融,以此避免走向“市场社会”。对于“宗教性私德”问题,在中国将与美学合流成为李泽厚哲学“人自然化”的重要课题;这就是“以美育代宗教”、“新的天人合一”等哲学命题。中国传统“审美主义”的“天地”比“上帝”更具有人类普遍性,“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便是人生最高境界。只有通过审美修养、超越“主客二分”,才能通达“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美育”引领个体走向超脱自然的自由境界。 论文评判了“中国的自由主义”的可取之处,但不认同其最终的政治民主主张。提炼出了李泽厚的三个哲学立场,梳理出中国“公德私德”的思想源流,提出了几点走向“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的哲学方案,最后构建了一个“个体生命模型”,作为走向“自由个体”的思维导图。论文通过解读李泽厚的伦理思想,试图为学界理清一个进一步批判与学习李泽厚哲学伦理思想的线索。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