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进步,肾移植得到了飞速发展。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长期存活率提高,使得肾移植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率在各移植中心有较大幅度不同,大多高达30%-50%。从某种意义来说,肾移植的历史就是同排斥反应进行斗争的历史。如何了解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合理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在免疫不足和免疫过度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世界移植医生面临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肾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移植肾排斥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其侵入性及潜在的并发症和取样误差和患者不易接受,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如何在移植物功能没有明显受损的情况下,通过非侵袭性或低侵袭性的方法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能够发展为慢性排斥的急性排斥反应,是国际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对于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有负面影响。现在临床上没有一种检测AR的方法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白细胞抗原HLA-I,主要是HLA-A、HLA-B表达程度可以反映宿主的免疫状态,其编码基因的非多态位点在多种肿瘤患者和肾移植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降低,排斥反应发生时HLA-I类分子表达增高。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上HLA I类分子(-A,-B,-C)的表达能否作为预测肾脏AR的一个指标。方法:79位接受肾移植的患者(2007年9月—2008年11月),根据是否经历过急性排斥分为两组:肾功能稳定组(组1)和AR组(组2)。2组患者肾移植术前以及术后3天、7天、2周、3周、1月、2月、3月、6月常规复查时抽取EDTA抗凝血;AR组患者出现发热、腰痛、血尿、无尿时,在未用免疫抑制药物冲击治疗前、应用药物冲击治疗3天、7天后分别抽取3次EDTA抗凝血。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上的HLA-I类分子(-A,-B,-C)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AR组患者的肾穿组织,以HLA-ABC抗体作为一抗,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有无HLA-I类分子(-A,-B,-C)的表达。结果: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内常规复查时除了术后14天、21天时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外,其他各点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组患者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的HLA-I类分子(-A,-B,-C)表达水平在术后前3周内都有所上升,之后降至肾移植前的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最后几乎保持稳定。急性排斥组的患者发生排斥的时间分别为术后3天、5天、7天、10天、14天、16天、16天、22天、25天、38天、39天、45天、67天,在急性排斥反应的过程中,排斥组的13位患者HLA-I类分子(-A,-B,-C)的表达都发生明显升高,与排斥反应发生前的最后一次常规复查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3天、7天后,HLA-I类分子(-A,-B,-C)明显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未排斥前HLA-I类分子(-A,-B,-C)的水平。所有的急性排斥患者都是经过肾穿病理证实的,并且患者肾穿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A,-B,-C)的表达也是阳性的。结论:这项研究表明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上HLA-I类分子(-A,-B,-C)的表达增加是可以准确的用来检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