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纳米炭在子宫恶性肿瘤术中示踪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效果,研究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s,CNP)示踪前哨淋巴结技术对子宫恶性肿瘤(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从而探讨该项技术导航子宫恶性肿瘤患者术中淋巴结切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肿瘤患者84例,包括宫颈癌59例和子宫内膜癌25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后经阴道向宫颈注射纳米炭混悬液0.5ml,术中探查盆腹腔术野,出现炭染淋巴结视为前哨淋巴结。记录前哨淋巴结出现的部位,术中和(或)术后将切除的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全部进行病理检验,进一步确认纳米炭染淋巴结以及是否存在癌转移情况。相关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假阴性率、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并行Kappa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9例宫颈癌患者术中全部进行了盆腔淋巴结清扫,仅7例同时进行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中出现纳米炭染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LN例数为41例,总检出率为69.49%(41/59),其中盆腔淋巴结检出率为69.49%(41/59),腹主动脉旁检出率为42.86%(3/7)。同样,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均进行了盆腔淋巴结清扫,仅9例同时进行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纳米炭染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LN例数为16例,总检出率为64%(16/25),盆腔淋巴结检出率为64%(16/25),腹主动脉旁检出率为55.56%(5/9)。2.经病理证实,59例宫颈癌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802枚,平均每人30.54枚;41例纳米炭显影成功者共切除淋巴结1306枚,其中SLN 505枚,占38.67%(505/1306),人均SLN为12.32枚(505/41),主要位于闭孔髂内区(34.65%)和髂外区(33.27%)。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切除淋巴结532枚,平均每人21.28枚。16例纳米炭显影成功者共切除淋巴结410枚,其中SLN 151枚,占36.83%(151/410),人均SLN为9.44枚(151/16),主要位于髂总区(29.14%)和髂外区(28.48%)。3.经病理证实,41例纳米炭显影成功的宫颈癌患者中,共有8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6例SLN发生转移,所以,SLN检测的阴性预测值为94.29%[33/(2+33)],假阴性率为25%(2/8),准确度为95.12%[(6+33)/41]。16例纳米炭显影成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仅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发生于SLN,故SLN检测的阴性预测值为100%(15/15),假阴性率为0(0/16),准确度为100%(16/16)。4.分析宫颈癌患者SLN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一致性,Kappa值是0.828,P<0.001,所以,宫颈癌SLN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高度一致。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SLN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一致性,Kappa值是1.000,P<0.001。所以,子宫内膜癌SLN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完全一致。结论:1.宫颈注射纳米炭混悬液示踪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2.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大多位于闭孔、髂内、髂外及髂总区,与腹膜后淋巴结真实转移状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前哨淋巴结检测对于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是否存在肿瘤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