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黛袋蛾(Dappula tertia Templeton),属鳞翅目(Lepidoptera)袋蛾科(Psychidae)。幼虫取食桉树的树叶、嫩枝条和树皮,大发生时几天就能将全树叶片食尽,严重影响桉树的生长。本文系统的研究了黛袋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与桉树生理生化状况之间的关系,并对黛袋蛾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黛袋蛾在广西区内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成虫出现在2月中旬,到3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20天左右。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6~7月危害最为严重,9月底进入蛹期到次年2月开始羽化。2.黛袋蛾幼虫期最长,共5龄。雌雄成虫异型。雄蛾体长17~25mm,具翅,雌虫体长16~25mm,淡黄色,蛆状,头小,无翅无足,胸背隆起,触角、口器和足退化。研究还发现,黛袋蛾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一个常数(约1.4左右)。3.黛袋蛾幼虫拖动袋囊移动,无自相残杀。在林间,黛袋蛾幼虫移动主要依靠爬行。幼虫利用咬碎的叶片结成袋囊。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以及露水等。幼虫在林间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4.黛袋蛾的取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取食量会下降,当温度达到40℃时,幼虫基本不取食。幼虫在黑暗处的取食量较在光下的取食量大。5.采用叶碟法测定黛袋蛾对3种桉树叶片的取食嗜好性。黛袋蛾幼虫喜食尾叶桉叶片,其取食量大小顺序为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黛袋蛾幼虫对桉树叶龄也具有选择性,如对尾叶桉成熟叶的取食量是嫩叶的2倍多。试验结果还表明黛袋蛾4龄幼虫对尾叶桉叶片利用率和消化率相对较高,而对大叶桉和窿缘桉的利用率和消化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还表明,黛袋蛾幼虫取食尾叶桉后体内纤维素酶的活力明显增加。6.本文测定了3种桉树叶片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尾叶桉和大叶桉的鲜重、叶片面积、比叶面积、叶干重、体积、海绵组织厚度相对窿缘桉较大。同时,尾叶桉和大叶桉叶片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窿缘桉最低;尾叶桉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大叶桉和窿缘桉较低;蛋白质含量窿缘桉最高,其次为尾叶桉;窿缘桉总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大叶桉;对于尾叶桉不同老嫩程度的叶片,其内部各成份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7.选用4种杀虫剂对黛袋蛾进行室内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快杀灵的杀虫效果比较好,阿维菌素和敌敌畏杀虫效果较差。黛袋蛾取食和喷施杀虫剂均可诱导尾叶桉叶片内保护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说明这两种处理均能诱导尾叶桉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虫性;黛袋蛾取食对尾叶桉幼苗光合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黛袋蛾取食后尾叶桉叶片的总酚含量显著升高,而喷施杀虫剂对总酚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8.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生理学多学科知识,系统的研究了黛袋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与桉树生理生化状况之间的关系,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