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水的紫外吸收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的COD,及用壳聚糖作吸附剂以吸附法去除水体中溶解的砷。 1.中国近海海水的紫外吸收及用紫外法测定中国近海海水的COD 海水的紫外吸收是海水重要的性质,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水溶解有机物的变化。中国近海海水紫外吸收性质未见有人系统测定。 通过对渤海、北黄海、胶州湾、东海、长江口、南海及珠江口几百个海水样品紫外扫描发现,由于海水中光化学、化学、波浪、潮汐、海流等化学与物理作用,使有机污染物等还原性物质在海洋中分布比较均匀,同时各地区海水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不同海区的紫外吸收区在200~220nm之间,其中渤海、北黄海与胶州湾海水在208~210nm,而东海、南海、长江口与珠江口在205nm附近。由此可见,不同的海区海水中具有较为相似的还原性有机物质,其对紫外也具有相似的吸收区。以此为依据,对海水样品进行稀释,然后测定其海水COD浓度与紫外吸收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选用216nm波长测定吸光度结合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海水COD值,对COD为5.15~9.70mg/L三个水样多次平行测量,标准偏差最大为0.116,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为1.76%。对5个实际海水样品COD(范围5.0~12.2mg/L)测定值与高锰酸钾法比较,最大绝对偏差为1.0mg/L,回收率在96.2%~109.6%。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t=1.89,小于置信度为95%时的极限值2.78,表明两种方法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于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数值以及快速便捷的测定方法,可以实现对特定有机物海区的海水进行紫外监控,从而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用吸附法去除水体中的砷 用壳聚糖粉末、壳聚糖球及壳聚糖一活性炭球三种不同吸附剂对水体中溶解的As(v)进行了吸附去除实验。主要研究了pH、温度、时间、吸附剂用量、盐效应对三种吸附剂吸附水中溶解的As(v)离子吸附去除的影响。 壳聚糖粉末、壳聚糖球和壳聚糖一活性炭球三种吸附剂吸附水体中的As(v)有相同之处:最佳吸附pH均在3.5一5.0之间;吸附量都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都有所降低:吸附曲线都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分配系数场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表明三种吸附剂对水体中As(V)的吸附都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有利于解吸。壳聚糖球和壳聚糖一活性炭球还都可以被良好的回收进行重复利用,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三者也有一定的不同:壳聚糖粉末在pH=5.0、25℃、工=0的条件下,对As(V)的饱和吸附量为14.77m留g;壳聚糖球吸附剂在pH二4.5、20℃、工=0的条件下,对As(v)的饱和吸附量为24.94mg/g;壳聚糖一活性炭球吸附剂在pH=4.0、20oC、工=o的条件下,对As(V)的饱和吸附量为22.17mg/g,但吸附剂中壳聚糖的比例只占53.76%,若换算成等质量的壳聚糖,壳聚糖一活性炭球吸附剂对As(V)的饱和吸附量可达41 .24mg/g。 甲壳素、壳聚糖是天然的吸附剂,具有无毒、安全性高的特点,用它作吸附剂特别适用于食品工业等水体中砷的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