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现象。在许多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颇有建树的理论成果。然而,中国的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的趋势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遏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进一步扩大。关于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仍然未被人们所认识,寻找新的视角进行研究仍然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对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影响程度究竟如何,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分析中央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了1995-2009年间我国各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中央政府对各省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水平进行了评估,同时检验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对省际经济收敛作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数据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的,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论述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一方面得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探寻一个更加规范透明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分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上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章,首先从文章选题背景及其意义谈起,探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的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基础、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与评价,同时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采用σ收敛和β收敛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收敛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方面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扩大了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然后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对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变量,以转移支付力度、劳动力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投资水平、通货膨胀程度、税收负担以及对外开放度为自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支付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增长,而转移支付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于转移支付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降低税收返还的比例;(2)规范专项转移支付;(3)完善因素法的转移支付制度;(4)实行纵向与横向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5)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相关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