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实践,作为信息时代人类新型的实践形式已经现实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虚拟实践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新特点?它给人们生存带来什么影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科技进步必须回答的新课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也是应对信息化浪潮对当代人类挑战的必然要求。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主体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而现实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实践活动,是前数字化时代人类虚拟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和升华。虚拟实践首先是人类实践方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它第一次使人类的实践对象不再是纯粹的外部物质世界,而是以信息符号处理转换作为实践手段,将在人工智能和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扩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再造”成虚拟的符号系统,来构建人的创设对象。实践手段的“数字化”,是虚拟实践突破以往实践的局限,并崛起为一种新型实践形态的基石和标志。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虚拟实践同其他实践形态一样,同样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组成,它的主体是由人和计算机所共同组成的人——机主体,虚拟实践处理的对象本质上是信息。虚拟实践的客体是信息数字化后再根据实际需要所得的组合,也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的客体对象。虚拟实践的中介则是虚拟技术(即数字化技术)。虚拟实践通过数字化的中介手段,可以展示实践的多种可能性,可以选择现实实践的多种方案,以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可以形成超前认识,指导现实实践,促进实践的提前出现;可以减少人类现实实践中认知、实践和交往的成本,提高现实实践的效率,摆脱现实实践所受到的种种限制,从而使虚拟的结果变成现实的结果。本文主要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虚拟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虚拟实践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对虚拟实践较为完整的把握。首先,揭示虚拟实践的内涵与本质。接着,通过与现实实践比较,既找到虚拟实践的归属,又发掘出虚拟实践的新特点;同时,从现实实践的变革和虚拟思想的演进中找到虚拟实践的历史位置。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虚拟实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场域、结构框架、类型及其价值,从而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虚拟实践的轮廓。最后,文章分析了虚拟实践的价值及其负面效应并提出对其负面效应的消解对策。论文力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纷繁复杂、生动现实的虚拟实践活动。从理论分析到现实思考,从现状审视到前瞻研究,多角度考察和分析主题,并将归结点定位在探寻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对策思路上,以利于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规范与当代西方规范论》,包括三个内容:其一,提出规范的一般定义,通过将规范与规律、规则进行比较辨析,对规范概念进行意义澄清。其二,根据规范的一般定义,梳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任务的复杂和艰巨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宗教基础。他认为历史的命运是和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悲剧的历史,是人丧失了精神自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