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由朱希祖领导的北京大学史学系改革,其实质是一场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这场改革既有国内渊源,又有海外渊源。在国内渊源方面,这场改革与国内史学潮流密切相关。自新史学运动提出社会科学入史问题以后,清廷将社会科学入史理念提升到官方学制层面,并在民国学制中延续下来。此后,蔡元培执掌北大后增设的史学门逐步引入了社会科学课程,北大国史馆的专史编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多学科治史的风气,选科制也推动了多学科治史取向的发展。康宝忠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后,增设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课程,这是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开始的重要标志。而在海外渊源方面,除了朱希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受到社会科学的影响外,最为关键的是或许以蔡元培为中介,德国学者兰普雷希特的学说成为了朱希祖改革的重要灵感。这一方面是由于蔡元培与兰普雷西特有着密切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蔡元培在北大改革中对德国大学的推崇,也许对匆忙转入史学系的朱希祖产生了某种引导作用。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从始至终都是朱希祖,改革既有北大校内跨学科的人才队伍,又有校外同路人。在校内队伍方面,既有史学系内部的也有系外的。在系内既有老同事杨栋林和李大钊等人,也有新聘的年轻学者何炳松、陈衡哲和李璜等人,尤其是李璜,正是朱希祖看重其对史学社会科学化的认识而专门引入北大的;在系外则有哲学系的陶孟和为史学系开设朱希祖最为重视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而在校外同路人方面,除了均受美国哥大新史学派影响的徐声金、蒋廷黻和何炳松等人分别影响了厦大清华北高南高等高校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大学史学系前后两任系主任萧鸣籁和朱谦之都出身北大,这可能促使他们将北大改革的风气带到中山大学,而且朱谦之转入史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可能也与北大的陈翰笙有关。朱希祖改革的终结原因一直成谜,有证据显示这场改革的终结可能不是过去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即由傅斯年暗中主导的,而可能是由左派学生所推动的,这是因为驱逐朱希祖的学生其实十分认可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主张,并且非常庇护李大钊和陈翰笙这样的左翼学者。最后需要明晰的是,这场改革的模式最终还是为傅斯年主导的模式所取代,这代表着以朱希祖为代表的史学社会科学化模式,与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学自然科学化模式的冲突,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可以从政治和学术等多方面的的原因来分析。从政治和人事上来说,这与北伐后蒋梦麟、胡适和傅斯年等有留美经历又较亲国民党的学者在北大势力日趋稳固有关。从学术方面来说,这要从国内史学与海外史学和汉学的互动谈起,一方面,当时是国际汉学而非西方史学主流主导国内史学潮流;另一方面,新一代的欧美留学派,如傅斯年陈寅恪等人,比起上一代欧美留学派,如何炳松李璜陈翰笙等人,对于社会科学反而更加排斥了。这似乎是由于新一代留学派如傅斯年陈寅恪等人是带着极强目的性去留学的,实证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偏好在他们留学前就已部分深入其内心。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的建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房建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关乎着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影响着建筑物的美观,还会对居住者工作和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目的/意义]多年来情报学研究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一直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对情报学学术基础梳理与探索,为丰富我国情报学的内涵,探索情报学在服务国家发展与安全战略理论、方法论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具体实践和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来了解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师资招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深入分析安防学院目前的师资招聘现状,并结合当前招聘工作的
民国时期,山西省的留学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从全国整体的留学形势来看的话,山西省是内陆省份,与广东省等沿海地区相比留学人数较少。但是,由于从清朝开始便驰名全国的晋商,以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美两国的被撤销论文特征,研究总结中美两国被撤销论文的差异,探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论文被撤销的相关规律。[方法/过程]检索We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由同籍或同业中的士绅、商人等在商业城镇及移民地区集资筹建的社会组织,它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会馆先以专门服务于科举的试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之后便
讨论在非凸非精确线搜索时,Broyden算法的的收敛性.证明当Broyden算法得到的点列收敛时,该点列一定趋向于稳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