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中理想政治的精义中一种外在的表现。
在古老的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的时候,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和检验。在这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发挥了其固有的积极入世精神和务实风格,表现出其内在的生命活力,服膺“经世致用”的人们用自己的亲身阅历和实践,把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近代化——一个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人自己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时代。
这是一个很大的并且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仅只就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化起步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试作考察和分析。本文审视的目光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近代中国的开端,即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社会内部的有关变化及与受西方冲击而回应之思想变化方面,而把视角和注意力对准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四位经世致用典型人物。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经世致用观念的历史演变。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是指一种态度——对于国家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关怀和采取的行动。这种态度的强硬软弱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派之间存在差异。这种态度在晚清一代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表现得尤其突出。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及其历史影响。
面临亘古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中国的经世派人物关注的焦点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中国社会内部问题转移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从边疆地区转向沿海一带。他们开始对陌生的外部世界的追求,决心走向自己的近代化。林则徐以他的政治影响和远见卓识,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以经世观念对于封建统治危机的看法和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及其实践活动,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而继承其思想并加以具体化的魏源,则可谓近代变革维新思想的总设计师。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中国人走自己的近代化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林、魏的经世思想中迸发出的变易观和对外部世界的追求,是清中叶以来经世思潮的发展,同时,它又给经世思潮注入新的血液。但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们的贡献主要是为中国近代化起步作了精神准备。这种精神准备,却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前提之一。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和分析曾国藩、左宗棠的经世致用及其历史影响。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之后,经世派人物对当时的国情和世情有了较多的了解。如果说林、魏等人竭力提倡经世致用为中国近代化起步作了精神准备,即创造了认识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因素的契入的话,那么,曾、左等人则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实践。
在现实的内外重压下,曾国藩改造了传统经学,他要学会通汉、宋之学,以程朱理学为根本,把义理之学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而用于匡世济民。曾国藩一生的事业,都是从经世之学而来的;一方面要维护传统,保守旧物,另一方面则又主张识时务,要革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的一部分,保守与革新,同时并存,这就是曾国藩经世思想主张及其实践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左宗棠既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爱国精神并重视传统农业的经世者,又是一个政治上的保守者,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左宗棠在对西方认识上,无法向前迈进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与曾国藩一样,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和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历程中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
第四部分,关于经世致用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的作用方面进行了单独论述,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中国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四个方面对于四位经世致用代表人物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做了介绍。
第五部分,总结经世致用在中国近代化起步时所起着的历史作用——既推动又羁绊的双重作用。
经世致用的实践观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在的生命力所蕴涵着的生机;但经世致用所显露的传统文化的变革极限,又决定了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曲折而漫长的历程。